繁华落烬中的人性哀歌——论张爱玲小说中人性探索【开题报告】

繁华落烬中的人性哀歌——论张爱玲小说中人性探索【开题报告】

ID:412519

大小:4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07-30

繁华落烬中的人性哀歌——论张爱玲小说中人性探索【开题报告】_第1页
繁华落烬中的人性哀歌——论张爱玲小说中人性探索【开题报告】_第2页
繁华落烬中的人性哀歌——论张爱玲小说中人性探索【开题报告】_第3页
繁华落烬中的人性哀歌——论张爱玲小说中人性探索【开题报告】_第4页
繁华落烬中的人性哀歌——论张爱玲小说中人性探索【开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繁华落烬中的人性哀歌——论张爱玲小说中人性探索【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繁华落烬中的人性哀歌——论张爱玲小说中人性探索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自从张爱玲在大洋彼岸悄然逝去之后,无数张迷为之离世的消息惋惜万分,从她逝世后至今,她的小说、散文、评传接连不断地出版曾一度掀起过“张迷热”现象。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我们要追溯到我国20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代表作《传奇》和《流言》的创作鼎盛时期。20世纪四十年代傅雷先生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篇文章后,关于张爱玲的小说的评论和研究的现象就不断在文坛涌现,在张爱玲小说研究的第一阶段(40年代)中,傅

2、雷先生的《论张爱玲的小说》开了评论之先河,接着文学批评界涌现了许多研究张爱玲小说的学者,如周瘦鹃、谭正璧、胡兰成等人都写过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技巧以及对她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善意批评的文章,他们在研究张爱玲小说时始终抓住了她的两部经典作品来分析她的创作风格,虽说不上精辟入理,但研究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她的小说,不乏有赞誉之声,也有中肯的提醒,更有殷切的期待在他们的文章中流露出来。因此,这一阶段中关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并不深入,各家学者对她的小说持褒贬不一的立场。到了50年代,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的评论大大推动了“张学”的研究,在《中国

3、现代小说史》中,夏先生首次把张爱玲与鲁迅、沈从文相提并论,使得张爱玲的小说走进了当时难以跻身的文学殿堂。70年代,台湾作家水晶在《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一书中分析了张爱玲的小说《传奇》,他采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比较文学理论论证小说中的神话结构,通过解读《半生缘》和《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代表张爱玲创作风格的作品,得出了较其他评论家更精深的见解,并将张爱玲的小说与国外作家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对前人的研究思路有一定程度的开拓意义。但其评论张爱玲作品的思想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唐文标是台湾著名学者,他在研究中充分肯定张爱玲的艺术天才,但却在《张爱玲研究》一书中对她作了严厉的批评。他认

4、为张爱玲只是“趣味主义”地描写她所熟悉的“腐朽、衰败、垂死、荒凉”的“死的世界”,而没有加以“道德的批判”。唐文标用功利性和社会性来界定张爱玲的作品,遭到评论界的反对,认为这样做是欠公平的。唐文标在张爱玲研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编辑了《张爱玲资料大全集》。这部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张爱玲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相对于台湾的热烈反映,香港显得冷清了些,司马长风的文学史也没有给张爱玲一席之地。但在张爱玲的笔下毕竟出现过“倾城之恋”的故事,她毕竟写过葛微龙、梁太太,这些“传奇”是人们所熟知的,因而香港的读者对张爱玲并不陌生。当时给予张爱玲以极大关注的是林以亮,他最初是张爱

5、玲的读者,后来与张爱玲成为莫逆之交。他的文章《私语张爱玲》、《张爱玲语录》等,写张爱玲的创作生活情况,是我们研究张爱玲的第一手资料。海外华人对张爱玲研究的关注重心是她作品中所显示的荒凉的人生意识和宽厚的同情心,尽管他们的论述仍不乏单薄和曲解,但是却已从零星的散评逐渐接近了整体的把握,为国内的张爱玲研究奠定了基础,并给予有益的启示。再到了80年代,张爱玲终于在沉寂了三十年后“复出”了,温儒敏在他的《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一书中说道:“真正对张爱玲有公开的评论和研究,是1981年以后的事……到80年代中期,思想解放的潮流加强,人们用更开放更有个性的眼光去读张评张,而

6、张爱玲的‘另类’特色也更刺激研究者去重新打量与调整文学史的‘叙述板块’,加上这一时期‘翻案’文章差不多做腻了,所谓边缘化的作家更能吸引年轻读者与研究者的目光。”这一时期,人们评论张爱玲,主要注重她写作手法的新颖之处,例如她用象征、移情、心理分析、蒙太奇手法等等,都是评论“张学”的切入点。80年代的研究促成了“张爱玲热”的风气,同时也带动了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的出版,许多出版社开始争相出版她的作品。90年代初,更有一些具有学术深度的评论性文章出现。90年代中期以后,对张爱玲的研究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她的著作被大量的出版发行,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她后期创作的作品如:《对照记》、《

7、小团圆》等也相继出版,大众对于张爱玲作品的喜爱不断加深,“张迷热”现象持增温趋势。在国外,张爱玲作品的影响力并不如国内的影响力大,由于语言文字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国外的许多研究者并未深切感受到她文字的魅力,例如在英国和法国的文学理论中就没有意境和韵味这两个词,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深雅隽永的文字和她所创造的苍凉的意境如果用其他非中文的语言来翻译则会失去韵味,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对事物的感受能力也是不同的。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期,张爱玲漂洋过海到达美国,她似乎很想在美国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但可惜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