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49477
大小:1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20
《基于任务驱动与实践的《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任务驱动与实践的《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研究摘要:为适应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分析《钢结构基本原理》课程特点及独立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后,重点阐述任务驱动与实践教学法相结合的优势。并以该方法在钢结构基本原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为例,论述了任务驱动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独立学院土木系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直接参考。关键词:任务驱动与实践教学法;应用性人才培养;钢结构基本原理0引言《钢结构基本原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2、,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注重实践应用性和不断发展的学科【1】,该课程既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力学理论知识,也需熟悉基本的钢结构构件构造。然而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力学基础较差,空间想象能力更差。而钢结构的设计计算是以诸如力学中的计算简图、内力、截面结合特征等力学参数计算为前提【2】。此外,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具有功利性、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时间浪费严重、学习策略意识淡薄且较被动[3],同时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4]。目前,钢结构建筑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远无钢筋混凝土结
3、构普遍,学生毕业后接触钢结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机会较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该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任务驱动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与实践教学法相结合的优势任务驱动与实践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所学新知识隐含于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分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分工合作完成设计任务,并在实训中心将设计成果制成模型,反思构造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
4、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做”相结合。与传统理论教学相比,任务驱动与实践教学法具有以下优势:(1)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传统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填鸭式”方式往学生的脑海中灌输新知识。在任务驱动与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双重主体地位,设计任务是教学的主线,师生之间通过双向、多向的对话实现教学相长,达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2)教学方法先进。教师先采取动画演示、工程图纸和教学模型等实体手段使学生对钢结构中的基本构件、连接方式、构造要求、施工工艺等有个初步认识
5、,提高学生兴趣。然后重点阐述设计方法及步骤,通过提问解答方式加深学生对重难点重视的理解与掌握,最后通过布置设计任务,完成设计作业并制作设计模型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转换了教学思维角度。教学的本质在于“授之以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重在介绍基本构件及连接设计,学生对讲述的常见基本受力构件的设计理论掌握较为扎实,碰到受力复杂、非课堂中讲述的构件就束手无策。而钢结构基本原理的课时设置较为紧凑,讲述覆盖大部分受力情况的构件设计不大可能。任务驱动与实践教学法通过“模
6、型”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重点讲述钢结构理论中的计算模型,通过“抓模型”,教给学生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课本上不懂的问题,知道从哪些方面来考虑,使其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早点人门,克服畏惧心理。2任务驱动与实践教学法的实施为顺利推进任务驱动与实践教学法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需将课本内容设置为若干模块,如将《钢结构基本原理》的课程内容设置为构件连接设计、柱设计以及梁的设计三大模块。在模块中布置设计任务,以各模块设计步骤为载体序化教学内容。并且在模块教学中采取五步走战略。第一步:布置设
7、计任务,并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第二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技能。第三步:分析、讲解,讨论设计任务的完成。第四步:学生分小组自己讨论,完成设计任务并在实训中心动手完成设计模型。第五步:学生自查后教师检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任务驱动与实践教学法作为专业课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需要全盘策划,尤其在学生学习方法、实施步骤以及时间选择等环节加强引导。首先,任务的布置必须以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为前提,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力,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以《钢结构基本原理》中轴心受力构件
8、这个课程模块为例,在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格构式柱的构造要求后,重点讲解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设计原理、设计步骤,使学生对格构式柱的设计有基本的理论认识,为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布置相关设计任务:给出荷载情况及柱子所需设计高度,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进行格构式柱的设计并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其次,严格控制教学时间。设计资料应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分小组进行讨论,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找出疑难问题,在课堂中予以解决。之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完成此构件的设计。最后,为了实现“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