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13950
大小:4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9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24.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或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这表明商代A.宗法分封制初步形成B.宗法制度已经出现C.王位世袭制并未确立D.世袭制并不成熟25.汉末至唐代,婚姻受门阀制度影响极大,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宋代时,婚姻“不问阀阅”,士庶婚姻成为风俗。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A.社会阶层流动频繁B.人口大量迁徙流动C.等级观念的淡化D.理学思想的影响2
2、6.宋代城市文化蓬勃发展,从戏剧到说唱,从佛经到儒经,都是随处可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逐渐繁荣B.市民文化丰富多彩C.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D.印刷技术逐步普及27.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这反映出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B.明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28.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
3、(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A.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激发民族主义意识29.“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福昌烟草公司仅用10多天时间就创作出了《马占山将军》系列广告,将原有“金字塔牌香烟”改为“马占山将军香烟”。1931年11月1日,由上海大东南烟草公司借“万宝山事件”在《申报》做一整版广告:“热血同胞,不可不知万
4、宝山事件,爱国男儿不可不吸万宝香烟”,这一广告宣传产生了巨大效应。这反映当时A.商业竞争异常激烈B.民族意识已经觉醒C.香烟消费成为社会风尚D.上海成为全国抗战中心30.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毛泽东此论A.阐明了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B.重申了必须继续借鉴苏联模式C.主张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引发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1.下表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这反映了年份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率大中城市小
5、城镇19791849518.96216236119862636624.523471071819953517429.0464017532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D.对外开放不断深化32.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这反映了A.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B.西方法律轻视国家利益的保护C.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D.注重条文的大陆法系更具优越性
6、33.下表为美国建国以来选民资格变化表,据此可知美国时间宪法修正案1870年第十五条第一款:“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的奴隶身份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1920年第十九条:“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性别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1964年第二十四条:“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以未交纳人头税或其他税款为理由,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1971年第二十六条:“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年龄而否认或剥夺已满18岁或18岁以上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A.选举民主有序推进B.公民权利得到充分保护C.
7、选民限制逐步取消D.民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34.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保守党撒切尔夫人拋弃“共识政治”,她按照货币主义理论进行改革: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发行,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这样的改革A.壮大了“知识经济”B.削弱了“混合经济”C.加强了“福利国家制度”D.维护了凯恩斯主义35.xx年4月,七十七国集团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古巴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经济全球化、南南合作、南北关系等,会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这一现象可看出A.经济全球化深入
8、到亚非拉国家地区B.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C.原有经济秩序受政治格局变化冲击D.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矛盾激化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千多年前的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的观念,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但这一正确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延续和发展。正因为人还不具备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对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没有消极的一面。在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