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66946
大小:3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8
《多元融合文学创作视角下《新格拉布街》的文学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多元融合文学创作视角下《新格拉布街》的文学创作摘要:《新格拉布街》体现出来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这部巨著的创作中全面运用了富有现代主义描写特征的意象的创作写作手法,让该文学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开始出现了现实主义的端倪。这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受到不少读者的喜爱,与此同时,读者开始对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新格拉布街》多元融合乔治·吉辛引言 乔治·吉辛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重要的写实主义作家,他一生的曲折经历颇多,他的童年与书为伴,直到他父亲离世,他才进入欧文斯学院就读,从小养成的爱好读书的好习惯,让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好。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他18岁时为了
2、帮助一个妓女过上体面的生活而去学校宿舍进行偷窃而被抓获,这一刻成了他人生巨大的转折点。这件事情导致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走得异常艰辛,甚至在他有生之年都无法被肯定与接受,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对文学创作的热情,给后人留下很多文学作品。虽然吉辛生前没有被列入名作家之流,但却不影响他小说作品的深度。 一、乔治·吉辛的生平简介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打破了人们对“神”的信仰,宗教大厦开始坍塌,与此同时,实用主义大行其道,所有的宗教经典都必须接受实用主义的检验,这些观念的产生使资本家不再有精神上的顾忌忧虑,从而使劳动者所受的压迫加重了。这种现象的产生也为现实主义形式的创
3、作埋下了伏笔,引起一部分作家开始利用文学作品来批判当时盛行的拜金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有狄更斯、萨克雷等,直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后期,一位号称是专写贫民窟的小说家――乔治·吉辛出现,他的早期作品通常都是以描写城市贫困为主题,但在后来的创作中他把注意力转到中产阶级,他的小说是一幅幅社会画卷,向读者呈现了一幕幕凄凉的社会生活,深刻揭露了社会的不公。[1]后来他去了美国,在美国待了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为了维持生活,吉辛在一所中学教书,并开始写一些短篇故事,以此来换取一些稿费。 1877年,他回到英国,依旧居住在贫民窟里,依靠做临时家教来勉强糊口,同时他依然会进行一些作
4、品创作。1879年,吉辛与妓女也就是当年他救过的尼尔完婚,但可惜的是妻子尼尔在婚后依旧不能改掉恶习,最后导致两者开始分居。尽管感情生活出现不顺,吉辛却一直没有放弃对小说创作的热爱,在这个期间,吉辛更加专注地致力于小说的创作,直到90年代,他的创作才开始出现新的契机,陆续发表了《生于流放中》和《新格拉布街》等作品。令人遗憾的是,在贫穷与疾病的双重打击下,吉辛还是没能逃过此劫,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1903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病逝。 吉辛一生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却依然致力于小说的创作,评论家将他的这些小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表在八十年代,如《黎明中的工人》等,在这个时期他的
5、作品大部分是以描写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为主,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强烈关注;第二个阶段发表在1890-1895年间,这一时期作者已经将目光放在了中产阶级上,剖析了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代表作有《新格拉布街》和《生于流放中》;第三阶段是从吉辛去世的1895年说起,作品有《伊夫的赎金》《混乱》等。吉辛这一生基本上都是在贫穷与愤恨中度过的,每一个阶段的创作都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尽管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得到世人的尊重,但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天赋是有目共睹的。[2]好在在他逝世多年后,他的小说开始被广泛传阅,读者们开始对这样一位作家产生好奇,到底是怎样的经历让他创作出如此真实深刻的作品。当读者对他进
6、行了解后,会发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就算在贫穷与苦难的双重打击下,他的创作热情也丝毫不曾被撼动。 二、《新格拉布街》的现实主义与意象 《新格拉布街》被后人称为“表现穷苦作家生活的最佳之作”,这部小说的创作继承了现实主义创作形式。[3]该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小说家不能生存于商业气息浓厚的文坛上,最后郁郁而终的故事。这部作品当中的现代主义描写手法是随处可见的,同时也具备象征性,在小说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在这部小说当中,吉辛利用象征手法,一方面增强了作品内涵的表现力,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从结构上来看,象征手法的应用达到了穿针引线的效果,在小说中吉辛把图书馆称作“大圆屋
7、顶”的这种说法是对图书馆整体外形的客观描述,而这种意象的运用让读者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客观的了解和认识。人们来往穿梭于建筑中,就如同在一张大的蜘蛛网里活动,吉辛对意象的运用描述给我们较为完整地还原了他所处的那个时期图书馆的所有面貌,而不只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与此同时,作者还赋予其更为丰富的时代意义。现实社会的禁锢就如同这张“蛛网”一样,束缚着人们,使人们成为金钱的奴隶,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对社会妥协、对自己的道德观背叛,要么选择蜗居于住宅里恪守自己的艺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