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85573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16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爱莲说》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爱莲说》教学设计开江县普安镇宝塔初中教师郝仕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爱莲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学情分析:本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阅读面不宽,接触文言文不多,但生活在莲花世界,对本文描写对象有一定的认知和
2、感情基础,容易产生兴趣,且有又上课时《陋室铭》的学习铺垫,如果能因势利导,应该有不错的效果。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4.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理解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现在又是莲花盛开,清香扑鼻的时候,想必大家的手机里又添了很多珍贵的
3、照片。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宝塔人,生活在莲花世界中,吸收多了莲花的精华,不知不觉中也变得象莲一样漂亮了,身上仿佛也带上了莲花的芳香。在宋代,有个人特别喜爱莲花,在房前屋后挖池种莲,还写了一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同学们打开书96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板书:爱莲说),这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作品。二、学生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规定时间,5分钟默读。要求读原文,作批注,读注解,还要读标点。)1、检查阅读(1)给下面的字注音释义:蕃淤泥濯蔓褻噫鲜(2)课文朗读:(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
4、,花/之富贵者也2、学生齐读全文。三、了解文体,熟悉作者。题解:文章的标题里你觉得哪一个字最重要?(爱)“莲”是这篇文章的?(主角)“说”是什么?“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湖南道州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谥号“元公”,著《周敦颐集》.——宋代哲学家,世称“濂
5、溪先生”。(强调颐的正确书写,提醒学生读书要细致,善于概括重要信息,要求在书上画出来,养成作好笔记的习惯。)四、课文研读课文第一段学习:(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抽学生朗读第一段,在文中找出周敦颐爱莲的理由哪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要求学生自己找出来,完整读出,生齐读。)2、句子翻译:(重点理解“而”“之”“益”“蔓”“枝”的意思)3、提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呢?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纯洁)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6、香气:“香远益清“——(芳香)从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4、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敬佩、赞美之情)5、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6、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课文第二段学习(二)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
7、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