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61450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2
《利用频率波共振法探矿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窗体底端利用频率波共振法探矿方法本发明属于物理探矿技术领域,一种利用频率波共振法的探矿方法及设备,使用了探宝仪使用的无线电频率发生器、传感器和信号指示天线,并设计了收集器及电极全屏蔽收集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探矿方法,包括探测矿体位置、矿体不同区段金属量比较和品位的探测方法。收集器是一圆柱体,它有一空心线圈11,在空心线圈11的上部和下部放有圆柱形半导体发泡体12,在半导体发泡体12下面装有导电电极13,在上面的半导体发泡体12上装有连接筒14,在半导体发泡体12的上、下端套有圆盖形外壳15,通过连接筒14将上、下端圆盖形外壳15连接成一
2、体,最后在导电电极13周围套有绝缘套16。第一次实现对矿体上各点的金属量比较,第一次实现对矿体品位的直接测量。 主权项权利要求书1、利用频率波共振法探矿的方法,包括探测矿体位置、矿体不同区段金属量比较和品位的探测方法,其方法如下:一、找矿1、首先确定无矿区第一步:将两个以上收集器(2、3、4)与一个传感器(1)的电极插入土壤构成多边形;第二步:手持天线通过传感器(1)与收集器(2)或收集器(3)与收集器(4)连线,如果天线不交叉,则向远处挪动收集器,使多边形面积扩大,直至多边形面积较大时天线仍不交叉为止;第三步:将传感器与较远处的某收集
3、器互换位置,当通过连线时,天线仍不交叉,则说明多边形内是无矿区。当通过传感器(1)与收集器(2)、收集器(2-4、3-4)和收集器(3)与传感器(1)连线时,天线不交叉;然后将传感器(1)移至收集器(2)或收集器(4)处,将收集器(2或4)移至传感器(1)处,如果通过上述连线时,天线仍不交叉,则说明由1、2、3、4四个点构成的四边形内是无矿区。2、确定矿体位置第一步:将传感器(1)或两个以上收集器(2)插在无矿区,另将两个以上收集器(2)插在无矿区之外,构成多边形;第二步:如果通过连线;天线不交叉,则继续向远处移动收集器,传感器与收集器
4、也相应跟进,直至使天线交叉;第三步:移动远处收集器,找到这样一个点,记为O1点,收集器插在这个点上,通过连线时,天线交叉;将该收集器从O1点向内移动几厘米,通过连线时,天线不交叉;第四步:将收集器保持插在O1点不动,向O1点移动传感器和其它收集器,缩小多边形面积,直至传感器距O1点很近处,多边形面积很小时,如果通过连线,天线仍然交叉,则说明O1点即为矿体的一个边界点。第五步:重复以上步骤,就可以找出更多的矿体边界点O2、O3、O4......第六步:连接O1、O2、O3、O4......。该曲线即为矿体边界线,即矿体走向;2第七步:O1
5、、O2、O3、O4......连线外侧,即为矿体倾斜方向。二、矿体不同区段金属量比较方法一:第一步:用一个传感器(1)和两个以上收集器(2)在矿体上构成多边形;第二步:扩大多边形面积,使通过连线时,天线刚好交叉。天线刚好交叉时的多边形面积越小,说明多边形下的单位面积金属量越多,反之,说明多边形下单位面积金属量少;方法二:将一个传感器(1)和两个以上全屏蔽收集器(6)插入矿体之上的土壤,构成一多边形,如果手持天线通过多边形的一边时,天线交叉,说明全屏蔽收集器(6)电极所指方向的单位面积金属量大于传感器(1)电极所指方向单位面积金属量;三、
6、矿体品位的探测方法一:第一步:将一个传感器(1)连着一个发生器(7)插在矿体上;第二步:将另一个传感器(1)连着一个发生器(7)插在一个已知品位的含有欲测元素的矿石上,并将矿石放在无矿区土壤上;第三步:将两个发生器(7)开机;第四步:手持天线通过两个传感器连线,如果天线交叉,说明与通过点接近的传感器下的单位面积金属量相对另一个传感器下的单位面积金属量低;反之,天线分开,说明与通过点接近的传感器下的单位面积金属量相对另一个传感器下的单位面积金属量高;第五步:调整无矿区传感器下矿石的厚度,使通过两个传感器连线时,天线既不交叉,也不分开。此时
7、,说明盲矿体单位面积金属量等于无矿区传感器下矿石的单位面积金属量。第六步:计算矿体品位,3也可以在传感器与传感器连线的两侧插入土壤中若干全屏蔽收集器,构成一多边形,以扩大信号区域,便于探测。方法二:将传感器插在矿体上的欲测品位点,将两个以上全屏蔽收集器插在矿体上的土壤中,将两个以上收集器或全屏蔽收集器插在无矿区土壤中,将一个收集器机插在含有欲测元素的已知品位矿石上,并将矿石放在无矿区土壤,传感器、全屏蔽收集器和收集器构成一个多边形,手持天线通过多边形一个边时,如果天线不交叉,则增加矿石厚度,直至使天线交叉,矿石的品位,厚度是已知的,估计
8、矿体厚度,就可测出近似品位: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