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冲击地压灾害又称岩爆灾害,在煤矿称煤爆。矿体或岩体在内部高应力作用下,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突然释放大量能量,发生爆炸振动,以及井巷周壁的矿体、岩石突然喷出造成的灾害。它的形成机制是:井巷开挖前,岩体处于三维应力状态,在高应力区中积聚有大量的弹性应变能。井巷开挖过程中,当采掘工作面接近这些地带,由于施工扰动或放炮振动等原因使其平衡状态发生变化,在薄弱点发生岩体弹性应变能突然急剧释放,导致岩石、矿体突然喷出。冲击地压可分为一般冲击地压和严重冲击地压:一般冲击地压规模较小,表现为矿体、岩体振动并产生粉尘和裂隙;严重冲击地压规模较大
2、,表现为矿体、岩体严重破碎,发生强烈爆炸振动。冲击地压主要受地质构造、矿体和围岩结构性质、开采深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褶皱和断裂构造带,矿体弹性高、强度(硬度)大,顶底板岩石致密、坚硬、裂隙少、厚度大,围岩含水量高,开采深度大的矿井容易发生冲击地压。冲击地压常导致顶板事故,破坏井巷,并造成人员伤亡,毁坏设备,污染作业环境,影响生产。冲击地压有时导致强烈瓦斯涌出,有时还因大量粉尘引起爆炸,造成更大的破坏。冲击地压以煤矿最严重,其他金属、非金属矿也时有发生。此外,在隧道和坑道施工中有时也发生冲击地压灾害。冲击地压发
3、生的原因 冲击地压发生原因有内因、外因2种因素:内因包括煤层本身的物理属性、原岩应力状态;外因包括采深、采动集中应力(主要为超前支承压力等)、放炮诱发等。 1.1 冲击地压发生的内因 (1)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 冲击地压的发生与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有直接关系。 (2)砾岩活动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力源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周期性跨落;其上为40余米厚的红土层,随基本顶的跨落而弯曲下沉;再上部为500~800m的巨厚砾岩层,砾岩层完整性较强,抗压及抗拉强度均较大,采后不易冒落下沉,导致砾岩层与红土层之间产生离层空间。随着采空
4、面积的加大,巨厚砾岩层形成板状悬空岩梁,砾岩层原来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增加了未采4层煤的应力水平。当板状砾岩层悬露面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缓慢下沉并周期性断裂跨落,砾岩层的断裂跨落对下部的岩体产生冲击载荷,从而加剧了工作面岩体的应力集中程度,导致工作面冲击危险增强,因此,巨厚砾岩层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力源。 1.2 冲击地压发生外因 (1)采深大应力高 即冲击地压发生临界深度为668m,开采大于该深度就有可能发生冲击地压。目前矿井最大开采深度为1230m,工作面开采深度已达970m,已远远超过该深度。随着工作面采
5、深的加大,自重应力已超过抗压强度,较高的原岩应力易使岩体产生应力集中而破坏。 (2)工作面采动集中应力和周期来压的影响 观测结果表明,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集中范围为5~35m,应力集中系数为2.5,但上方砾岩层的超前压力影响范围达120m。因此,工作面采动集中应力对工作面影响较为明显。分层开采时上分层工作面周期来压强度最大达510kn/m2,来压较为强烈。据不完全统计,冲击地压83%发生在顶板来压期间,且对工作面超前压力影响范围破坏最为严重。 (3)工作面推采速度的影响 回采工作面推采过大后,工作面集中应力得不到
6、及时释放,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因此工作面推采速度也是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之一。 (4)放炮诱发 回采工作面放炮容易造成岩体能量释放,因此工作面放炮是诱发冲击地压的主要工序,据统计,华丰煤矿放炮诱发冲击地压占75%以上。 2 冲击地压灾害预测预报及治理 2.1 冲击地压灾害预测方法 (1)经验类比法 经验类比法是预测采区或工作面冲击危险程度和区域的常用方法。工作面开采或巷道掘进前,利用经验类比法对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程度划分,采空区边缘、断层附近、等均为冲击危险程度相对较高的部位,应优先进行防冲治理。 (2)
7、电磁辐射监测法 电磁辐射监测是近几年由中国矿业大学发展研究的一种新型冲击危险监测方法,利用KBD5型流动电磁辐射仪和KBD7电磁辐射监测系统对工作面进行电磁辐射监测。操作简便,实用性较强。 (3)工作面矿压监测法 每班对上、下平巷超前支柱进行阻力监测,找出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及应力集中系数,确定超前支护距离及方式。根据阻力大小预报工作面顶板来压及应力集中区域。在工作面中部布置2个测区,测区间距20m,每个测区包括2个支架,重点对工作面支架阻力进行循环监测,然后画出监测曲线,预测工作面顶板来压情况,结合其他监测手
8、段预报工作面冲击危险度。同时对每个支架都安设自动测压表,一方面可以对支架初撑力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可以对工作面顶板来压情况进行全面预报分析。 (4)微震监测法 利用短周期地震仪监测记录0.5级以上冲击发生的次数及冲击地压释放的能量。利用此趋势预测预报近期冲击地压发生的趋势及应力释放情况。在定位系统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