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88667
大小:3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7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溶解度》教学设计北留中学杨双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
2、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3分钟分小明的弟弟要喝糖水,小明在一杯水中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说不甜,小明让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还想让糖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糖溶解呢?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制在水中溶解。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溶解的蔗糖溶解。创设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检
3、查学生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余。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再次达到饱和。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体,观察是否溶解。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流。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3
4、.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溶解的物质溶解。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质。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实验中发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在交流中共同提高。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如下关系。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培养学生从实
5、验得出结论,从而树立严谨的科学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液的状态。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的晶体较多。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能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完善化学知识。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6、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上。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有晶体析出。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完善知识,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小结2分钟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学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
7、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当精确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时,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要比较溶解能力就必须在同一规定条件下,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多量。因此,溶解度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和精确化。溶解度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人为规定的概念。 对于溶解度概念,我认为应先逐点分析,再让学生总结出溶解度概念。 通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