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镜花水月总是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镜花水月总是空——从《镜花缘》中的女性命运看作者的悲悯情怀【摘要】:在中国小说史上,《镜花缘》算得上一部奇特的书,所谓“正不如腐,奇不如幻,另具一副手眼,另出一种笔墨”。【1】李汝珍在这种奇特之中宣扬的自己对于女性的观点,构筑了一个适合女性生存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的乌托邦,在当时的妇女广受压迫的社会中意义深刻。胡适也说:“《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书,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男女应该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选举制度。”【2】在书中作者对于女性的处境用理想化的方式发出了自己的叹息,但却只是水滴入海收效甚微,镜花水
2、月一场空。【关键词】:《镜花缘》;女性命运;李汝珍;[Abstract]:inChinanovelhistory,"Jinghuayuan"isapeculiarbook,theso-called"arenotrot,oddasthephantom,theotherwithapairofeye,theotherapen".[1]LiRuzheninthisstrangeinthattheirviewsonwomen,tobuildasuitableforwomentolivefreefromexploitationando
3、ppressionofUtopia,atthetimeofthewomen'wideoppressedsocietyprofound.HuShialsosaid:""Jinghuayuan"isadiscussionofwomen'book,hisanswertothisquestion,thatmenandwomenshouldbeequaltreatment,equaleducation,equalelectoralsystem."[2]theauthorofthebookforthesituationofwomenw
4、ithidealizedwayissuedtheirownsigh,butjustdropintotheseawithlittlesuccess,amirage,insubstantialobjects.[keyword]:"Jinghuayuan"femaledestiny;LiRuzhen;【正文】:《镜花缘》是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代表作品,李汝珍花了10年心血才完成这一部征引浩博,涉及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灯谜等多方面的学问。在小说中不仅包含了新颖的思想和新奇的想象,还“论学说艺,数典谈经”,在我国小说史上占据
5、一席之地。小说前半部分主要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历海外三十余国的奇异经历,他们路经30多个国家,见识了各种奇人异事、奇风异俗,并结识由花仙转世的女子,后唐敖入小蓬莱山求仙不返。后半部分主要写由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名才女参加武则天所设的女试,及考取后在一起饮酒游戏、赋诗谈笑的情景。同时,在欢喜之中又自始至终贯穿着维护李氏正统、反对武则天篡政的线索。《镜花缘》思想新颖、想象新奇,社会批判意识在小说中体现较为明显,思想不乏有深刻之处,虽然成就不是很大,但在小说史上还是占据一定的地位。《镜花缘》的写作动机、呈现的小说的旨趣是多
6、方面的。书的命名取意于“镜花水月”,蕴涵着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运的意识。作者描写的故事的场所是虚无缥缈的,故事的情节是荒诞离奇的,我们读的时候,给我们更多的不是严峻和可悲,更多的是滑稽和可笑。在艺术层面,《镜花缘》体现了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读起来语言风趣、幽默,思想警觉;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作品的虚构的情节,由于它的幻想性显得有些分散,人物的形象显得不免有些单薄;而且后半部分大谈学问连篇累牍。因此,鲁迅评说“则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矣。”一、镜花水月之地位在中国的小说史上,《镜花缘》可以说是一部比
7、较特别的小说,不管是在思想还是在学术方面,梁任公说:“清代二百余年的妇女生活,也是这样,取前此二千余年的妇女生活,倒卷而缫演之,如登刀山,愈登而刀愈尖;如扫落叶,愈扫而堆愈厚;中国妇女的非人生活,到了清代,算是‘登峰造极’了,‘蔑以加矣’了,不能不回头了!”【2】在清末的时代,妇女仍处于社会的底层,保存着缠足等陋习,妇女们受着封建社会的迫害。就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李汝珍创作了《镜花缘》,他利用各种怪诞的事件,来表明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批判。他利用自己丰富特别的想象,配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映射出了清末的社会的人生百态,抨击了社会中
8、存在的各种人性的丑恶,用以表达自己的理想。在《镜花缘》中,李汝珍大胆的表现女子的才华,他重点写了百名才女的行为。这百名女子以花名入位,对应的是天上的百名花仙,她们性情各有不同,才情也各有特色。李汝珍正是通过对于她们的描写来表现对于社会的批判。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史中,女人一直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古语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