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388771
大小:13.0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课题三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教材分析:《制取氧气》是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堂课学生已经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性质等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就为我们学习制取氧气作准备。学习了制氧方法也可以为以后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奠定知识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性质等内容的学习和探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这基础上学习氧气的制取,学生的操作和对实验的理解效果会好很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加热高锰酸钾制
2、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用品、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现象等。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③练习用化学实验平台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并操作制取氧气。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实验的实际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情感与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教学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教学方法: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及当堂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
3、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试管架、试管、铁架台、水槽、带导管的胶塞、集气瓶、药匙、酒精灯。2、学生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教学过程: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氧气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自然界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释放出氧气,那么,在实验室里我怎样制取和收集少量的、纯净的氧气呢?一、复习提问:氧气的检验方法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高锰酸钾为紫黑色固体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学生在笔记本上写出表达式
4、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用的仪器:指导学生参照课本上的装置图标出所需的仪器名称(目的巩固识记实验基本仪器)4、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固固加热型: 收集装置: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气体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氧气的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原因: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也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原因:氧气的密
5、度比空气略大,不与空气反应)。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如果先用手紧握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能否正确查出装置的气密性?分组讨论得出不能这么做的原因(2)装:装高锰酸钾药品和棉花检查学生是否把试管倾斜再装药品,并加以指正(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提醒学生在试管口放团棉花注意:为什么要在管口放团棉花?(目的: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瓶口,伸进试管内的导管不宜太长,稍伸出
6、胶塞即可(目的:有利于气体的导出)。 (3)定:固定试管提示学生注意装仪器顺序(由左至右,由下至上),铁夹夹试管的位置(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注意: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目的: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小结:固定仪器的方法: 将一集气瓶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导管先不放在集气瓶内(小组讨论为什么?)补充如果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注意事项。(4)点:点燃酒精灯注意:试管的加热方法?先预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点燃酒精灯,上下移动,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5)收:收集
7、气体注意: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不能气泡产生就立即收集,为什么?提示试管中除了高锰酸钾外,还有其他物质(空气)。什么时候收集?出现什么现象证明收集满了?当气泡连续且比较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原因:开始时水槽中导管末端有少量不连续的气泡冒出是受热膨胀的空气)。把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原因:相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6)离 将导管移出水面(7)熄 熄灭酒精灯注意: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为什么?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目的
8、:防止试管内气体冷却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倒吸进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总结制取氧气操作步骤:查:实验开始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向仪器中添加药品,组装仪器。定:仪器按先下后上先左后右的顺序固定。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外燃集中加热。收:又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收集氧气。熄:先移除水槽中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查、装、定、点、收、离、熄 便于识记 谐音 “茶庄定点收利息”检验氧气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检查收集的气体是否为氧气 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分组织指导学生活动,并将学生出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