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68883
大小:2.76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7-29
《经典建筑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经典建筑分析——风之谷与失乐园六甲教堂:风之教堂风之教堂坐落于海拔800米的临海峭壁之上,由正厅、钟塔、“风之长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围墙组成。从教堂内可以俯瞰大阪湾的大海景观。为安藤忠雄系列教堂的第一个力作。一.简介231541.风之长廊2.围墙3.主厅4.钟塔5.外部花园功能分布二.路径分析1.风之长廊由外部平凡的花园进入连接主体的通道,这个通道式的部分似乎显得相当普通,然而与主体呈30度的特征,使得沿阶而上的人,得以顺利地在运动中观察“风之长廊”的形体。通过这“第四度空间”对于建筑印象油然而生,不待堆叠穿斫、测量推度,自然涌现,随着视线的游动,感受
2、到音乐般的节奏——把物象之美转化为意境之美的生命体悟。2.视觉圈套在廊子尽头的那一片绿色的召唤下,脚步不自觉的向前移动着,正要接近重点的时候,右侧不经意的出现了一个混凝土的门洞,幽暗的通道内部的弧形的拐弯处一道长条的光缝具有明显的诱惑,让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行走的路线不得不随之改变,进去看个究竟3.又一村就在我们在走廊的尽头不知所终的时候,那个教堂的内部的主体空间从右侧突然出现在面前,填满了视野,坦坦荡荡,毫无保留。突如其来的高潮让人处于一个暂时失聪的状态。其棒喝式的瞬间,体现了东方思维的顿悟特征.正厅的入口被设计成一个180度转向的曲折入口,这一点同
3、样可以在上山的这条路径上找到呼应,如同反复出现的主题,一张一弛,具有轻快的韵律感。三.空间塑造分析1.廊道空间风之长廊不能简单将之定义为通道,因为它具备柱列的元素。安藤为了避免柱子对空间单纯性的干扰而将墙做到与柱子等厚。做这样的取舍,却在另一方面戏剧般的增加了通道的纵深感,使得每前进一步都在积累一份敬畏与思考。2.缓冲空间连廊为直筒形,尽端意外地不是径直通向峭壁与海,而是在近尽头右侧门以一种非常隐讳的方式连接教堂主厅——大气的联通手法、用钢结构的分割模拟柱廊效果、磨砂玻璃形成的半封闭空间以及地势引起的落差(下降),拉长了时空距离,模糊了尺度感。3.主
4、体空间主体部分包含2个6.5米直径的概念球体,构成了大师心中的“纯粹空间”。再转90度,便能直面圣坛——因为受地形、植被限制导致的一个180度转向的教堂入口。入口运动路线的曲折,与长廊直截了当的简洁表达形成鲜明反差,丰富了空间形式。四.采光通风1.通风海风贯穿走廊而过,沁人心脾——“风之教堂”由此得名。入口下方极其隐蔽的通风口2.光影柱廊的序列特点充分利用结构本身造成的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使得建筑表达具有相当的叙事性,同自然互相渗透,关系和谐——但是由于磨砂玻璃的半透处理,大大削弱了光影的眩晕感。内部空间最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光线的表达方法。如果与大
5、阪茨木教堂的“光之十字”比对,也许我们可以将六甲山的落地窗戏称为“影之十字”——前者以光线从缝隙中倾泻制造神迹,后者则意欲通过分割投影达到同样的效果。五.建造结构“风之长廊”:总长达40米,由一系列2.7米见方的混凝土构架组成。顶棚由玻璃天窗和“H”型联系梁构成1/6圆拱状顶。连接:楼梯(向下)正厅:钢门,以素混凝土墙面围合。塔楼:方柱型混凝土构筑。后院:90度墙体单纯的几何体体量——不同立方体的组合,错落有致。空间处理都没有止于单纯,而是用一些处理手法在其中产生缝隙,并引入自然因素使之成为视觉中心——“光之十字”利用光线把人引入神的领域,“影之十字
6、”则通过一面大玻璃窗引入室外斜坡的绿茵来塑造空间的个性。复杂的空间序列——通过处理,从一系列视野阻隔的空间穿过后最终感觉到教堂的豁然开朗,使得一个尺度并不大的教堂也能够产生单纯体量的震撼力。六.建造手法风之教堂建立在一个坡面上,所以庭院和入口的设计顾忌了该方面的影响。同时,大师借助坡势达到了丰富空间的效果——长廊的纵深感、连接处出人意料的下降以及圣坛的高高在上,使人在运动时不经意的产生了心情的转换,这一切无不是顺应地形的杰作。失乐园:TIME'S.简介TIME'S是一个位于老街区的小河边上比京都车站小无数倍的商业空间,在高濑川旁边路径分析1.每一个建
7、筑都是妥协的产物,对于以格斗著称的安腾来说尤其如此。在建筑设计初期,曾有把河流引入建筑内部的设想,但是这一想法与日本的河流法发生冲突,但是营造一个公共的庭院的概念还是实现。2.建筑的线性流通空间总是上下穿梭,时前时后。通过对空间的视线的阻隔,视线的诱导和刺激,人的视野不断与河流等外部空间发生联系进行着对话,极大的丰富了空间感受.3.建筑根本没有一个封闭的出入口,从南北两端可以在任何时候自由的过往,虽然这感觉上与我们印象中的建筑不符,但是,确切的说,它不是一个建筑,它是有很多个专卖点组成的建筑群,只不过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屋顶。正因为如此,建筑内与外的界
8、限被化解了,人建筑和环境悄然的融为一体。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