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164377
大小:37.22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7-24
《甘薯高产栽培综合管理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甘薯高产栽培综合管理技术第一章 甘薯概述一、甘薯的类型与分布红薯(学名:Ipomoeabatatas),又名番薯、甘薯、山芋、地瓜、红苕、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等,为蔓生性草本植物。在热带终年长绿,为多年生;在温带经霜冻茎叶枯死,为一年生植物。甘薯在世界上分布较广,北纬40°以南为主要种植区。甘薯原产于美洲中部或南美洲的西北部,1594年传入中国。目前全世界主要种植甘薯的国家有111个,总面积达904.6万公顷,总产量达近2.0亿吨。中国是世界甘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种植面积达600万公
2、顷,总产量达近1.5亿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5.9%(FAO,2002),其次是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古巴、日本、巴基斯坦和美国等国家。甘薯在我国除黑龙江、吉林、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区外,其他各省区均有种植,而以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栽培面积较大。淮河以北地区的栽培面积占全国总栽培面积的1/2。目前我国甘薯的消费比例大约是:工业加工占45%,饲用35%左右,食用20左右。甘薯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了重要作用。甘薯除具有上述的食用及保健功能外,还是一个重要的能源作物,甘薯晒干率20~3
3、5%,含淀粉15~30%,世界各国以薯干或淀粉为原料生产乙醇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全球能源的日趋紧张,乙醇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环保燃料将快速步入全球成品油市场,在替代汽油供应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各国正在推行或制定燃料乙醇计划,并着眼于生物燃料乙醇应用方案,认为甘薯可能是摆脱将来粮食和能源危机的“最后一张王牌”。二、甘薯的营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调整,甘薯的用途已由单一的粮食作物转变为重要的饲料、能源和经济作物。从利用途径上甘薯可分为淀粉加工型、饲用型、薯脯型、烘烤型、兼用型、茎尖菜用型、水
4、果型、色素型、药用型等。甘薯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抗灾救荒粮”,而是极具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富含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以及各种氨基酸,是非常好的营养食品,与粮食作物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每100g鲜薯中水分61.1g、蛋白质1.8g、脂肪0.2g、碳水化合物29.5g、热量127千卡、粗纤维0.5g、灰分0.9g、钙18mg、磷20mg、铁0.4mg、胡萝卜素1.31mg、硫胺素0.12mg、核黄素0.04mg、尼克酸0.5mg、抗坏血酸30mg。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含量为面粉的2倍,维生素
5、E为小麦的9.5倍,纤维素为面粉的10倍,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而大米、面粉为零。甘薯中各种维生素含量之高是其它粮食作物所不及的,同时,甘薯略呈碱性,而米、面、肉类则为酸性食物,适当食用甘薯可以保持血液中酸碱度平衡。特别是紫色甘薯,除了具有普通甘薯的生理保健功能以外,还含有“花色苷”,“花色苷”具有抗氧化活性功能,抑制肿瘤活性;防止血管紧张、恢复正常血压;保护肝脏;并且“花色苷”纯天然,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吃的饱向吃的好,吃出健康转变,甘薯的生理保健功能日益受
6、到消费者的认可,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三、辽宁甘薯生产利用现状辽宁省甘薯种植面积在150万亩左右,并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但甘薯科研基础设施投入少,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供种体系;品种单一,专用型品种少;品种更新慢,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不完善,导致单产很低,生产上急需适销对路的专用型品种和与之配套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1、生产现状辽宁省市场以甘薯为原料加工的产品,绝大多数来自外省(如粉条、粉丝、薯片等),省内只局限在小范围的、生产工艺简单、购销结构狭窄、品种单一、不成系列、缺少深加工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这
7、样就严重地限制了甘薯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1) 品种更新滞后。现在种植品种混杂退化较重,品种类型单一,缺少专用品种,如食品加工用的高糖、高胡萝卜素品种,工业加工用的高淀粉品种。(2) 机械化程度较低。甘薯加工相当一部分靠手工,机械化程度低,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加工设备,加工后大多数以初级产品形式进入市场,效益低。(3) 加工技术不配套。甘薯多层次加工技术不配套,很多有利用价值的成分作为废品处理。(4) 市场开发乏力。对东北这个大市场开发利用的不够,没有真正发挥辽宁省甘薯生产的巨大的地理优势。与
8、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有一些可喜的发展。(1) 在种薯贮藏上,采用了高温愈合及药剂浸种消毒等措施,种薯在贮藏期间的损耗大幅度降低,基本上解决了留种难问题。(2) 在育苗上推广应用了酿热床双薄膜覆盖育苗技术提温保湿,出苗匀、早、多、壮,为适期早栽提供充足、优质的薯苗,同时降低了育苗成本。(3) 在栽培管理上,改过去的小垄为现在的大垄,从根本上做到了适时早栽及合理密植,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也被大面积采用。以耐肥水、增产潜力大的新品种为主栽品种。良种良法的合理应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