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111462
大小:1.77 MB
页数:78页
时间:2019-07-21
《《铜线接入技术》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章铜线接入技术铜线接入概述2.1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接入技术2.2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接入技术2.3高速数字用户线(VDSL)接入技术2.42.1铜线接入概述2.1.1DSL技术发展·数字用户线(DigitalSubscriberLine,DSL)技术是一种以铜制电话双绞线为传输介质的接入传输技术,可以允许话音信号和数据信号同时在一条电话线上传输。1.DSL技术特点·DSL技术利用已有的电话线提供宽带接入业务,采用DSL技术可在开通数据业务的同时不影响话音业务。·DSL技术之所以能够在原来只传输话音信号的双绞线上同时传送中高速数据业务信号,源于采用了专
2、门的信号编码和调制技术,使得话音信号和数据信号在双绞线的有效传输频带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双绞线的传输能力。2.DSL技术分类·DSL技术包括SDSL、HDSL、ADSL、VDSL等,统称为xDSL。·不同DSL技术之间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信号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②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的对称性。·目前,主要应用的DSL技术是ADSL和VDSL。2.1.2DSL关键技术·DSL技术采用了专门的信号编码调制技术,使得在原来只传送话音信号的双绞线能够承载高速数据信号。1.2B1Q编码·2B1Q码是无冗余度的四电平脉冲幅度调制码,是幅度调制技术,属于基带型传输码
3、。·图2-1所示为一个2B1Q编码示例,其中用6个编码符号传送12比特(110110001101)数据,即每个符号传送2比特。·2B1Q编码的本质就是四进制(电平)编码调制,能在相同时间内传送两倍的数据。·如果需要进一步增加传输比特率,还可再增加每个符号传送的比特数,例如八进制编码、十六进制编码等。2.CAP调制·无载波幅度相位调制(CarrierlessAmplitudeModulation/PhaseModulation,CAP)码是以QAM调制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是QAM技术的一个变种。3.DMT调制·DMT是将频带(0-1.104MHZ)划分为最多256个由
4、频率指示的正交子信道(每个子信道占用4KHz带宽)。在每个离散的子载波中,根据各自信噪比的大小,实现16到256点的星座编码,即每个子载波中的一个符号可以代表4~8个比特。输入信号经过比特分配和缓存,将输入数据划分为比特块,经TCM(网格编码调制)编码后,再进行512点离散傅利叶反变换(IDFT)将信号变换到时域。这时比特块将转换成256个QAM子字符。随后对每个比特块加上循环前缀(用于消除码间干扰),经数据模变换(D/A)和发送滤波器将信号送上信道。·在接收端则按相反的次序进行接收解码。所以,DMT调制编码技术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可以在有限的频带内传输更高比特率的信号。4.
5、频分复用和回波抵消混合技术·采用频分复用和回波抵消混合技术可实现DSL系统中的全双工和非对称通信。·频分复用是将整个信道从频域上划分为独立的2个或多个频带,分别用于上行和下行传输,彼此之间不会产生干扰。·回波抵消技术用于上、下行传输频段相同的通信系统,可将本地发送信号在本地接收端的泄露衰减到很小。5.信号分离器技术·在同时传送话音和数据信号的DSL技术中,需要以专门的方式对话音信号和数据信号进行分离,这就是信号分离器技术,实现信号分离的装置成为分离器(splitter)。2.2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接入技术2.2.1HDSL基本概念·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igh-b
6、it-rateDigitalSubscriberLine,HDSL)采用数字信号自适应均衡技术和回波抵消技术,用以消除传输线路中近端串音、脉冲噪声和波形噪声、以及因线路阻抗不匹配而产生的回波对信号的干扰。·从而能够在现有的普通电话双绞铜线(两对或三对)上提供PDH一次群速率(T1或E1)的全双工数字连接,无中继传输距离可达3~5km。·HDSL系统的传输标准主要有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mericanNationalStandardInstitute,ANSI)制定的标准、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制定的标准和中国通信行业标准。·HDSL的中国通信行业标准有两个:1)YDN0
7、56-1997,《接入网技术要求-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暂行规定)》,1997年10月发布。2)YDN059-1997,《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设备测试方法(暂行规定)》,1997年10月。2.2.2HDSL系统构成1.HDSL系统·HDSL系统由HDSL收发信机和二对/三对双绞线构成,如图2-5所示。·HDSL系统参考配置如图2-6所示。·在发送端,来自用户端的信息,首先进入应用接口,应用接口将数据流集成在应用帧结构(G.704,32时隙帧结构)中;该帧进入映射功能块,映射功能块将具有应用帧结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