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089563
大小:108.5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7-2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重点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文明戏: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在话剧当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统称为“文明戏”。主要特点是:“幕表制”;革命政治色彩浓烈;常采用剧外戏。2、五四文学革命:大致可以以十年为期划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1917——1927年“20年代文学/五四时期的文学”1928——1937年“30年代文学”左翼文学革命、人文主义文学并存1937——1949年“40年代文学”由于战争的影响,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三大块,文学呈现出多地域、多元化、
2、大众化的面貌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他们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发表《文学研究会宣言》,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因此很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强调文学关切社会和人生的必要,并在创作上体现出关注人生和社会的文学
3、立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4、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早的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留学日本学生。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又注重表现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该社团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
4、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显示出与文学研究会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推动了30年代左翼文学的兴起。5、问题小说:产生于1918—1920年间。“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主题、题材比较广泛。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人。6、小诗:创作兴盛于1922至1923
5、年。由于受外国诗歌特别是日本的俳句和印度泰戈尔短诗的影响,许多人写作短小玲珑的诗歌。这种诗歌短者两三句,长者也不过十几句,容量小,涉及范围却广,即兴而作,或叙述,或抒情,更偏于说理,于是一些人生的感性、情绪的片段、景物的韵致,都率性为富于韵味的小诗。7、新格律诗: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的一种形式,又称现代格律诗,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提出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体,主张诗歌的色彩美、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8、《女神》:1921
6、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作为“创造社丛书”第一种出版的《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真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面全面显示出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白话自由体新诗集。9、文明新戏: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称之为“文明新戏”。10、语丝社:语丝社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
7、从19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从成员构成看,语丝同仁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思想和独立意识,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语丝作家群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大力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11、语丝体:在针砭时弊的杂感和随笔方面,语丝作家群形成了共有的风格:提倡思想革命,抨击封建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反对专制制度。
8、艺术上尊重主观印象,坚持个人表现,擅长曲笔幽默的手法,形成一种“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风格泼辣幽默的文体。这种鲜明的文体风格被称作“语丝文体”。12、东北作家群:形成30年代中期,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内地的青年作者所形成的创作群体,主要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骆宾基、李辉英、罗烽等。他们的创作,以地方风物和社会风云的描写,显示出东北人民的生活力量和抗争信念,更主要的是,在他们笔下,较早表达了在民族灾难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