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060132
大小:300.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7-18
《从激进视角到批判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从激进视角到批判视角 概述本章讨论的是从激进的、结构性的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发展到更为现代的批判理论的过程。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激进视角,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它有众多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影响了社会工作,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经济困难时期,以及类似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致力于社会改革时期。目前的激进主义理论主要发源于第二个时期,但已被涉及女权权利和社会特殊群体压迫的社会运动所取代,这些特殊群体是以种族、种族划分以及与福利服务相关的因素——比如残疾、年龄和性别倾向——为基础的。由于缺少广泛切实可用的实务模型,所有这些理论都因其在社会实务中的有效程度而受到相同的批评。这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尝试,即运用更多的批判主义的晚近形式重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增权与倡导实务。这些观点主要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要点1.激进和批判理论是改造性的,提出社会工作应当寻求改变社会产生问题的方式。它尤其否定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或理性的经济管理方法,这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反对理由,或是他们不能提供合理的福利供应水平。2.激进和批判主义理论也是解放的,涉及把人们从现有的社会秩序强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3.20世纪70年代的激进社会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朝向批判性实务发展,并在运用当时批判理论的同时,结合了女性主义和反歧视视角以及增权理论的要素。内容内容3内容12内容4 4.激进和批判社会工作否定某些传统社会工作实务的因素,而这些传统社会工作是承认以经济自由主义或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社会政策的。5.激进和批判理论的主要原则是,重点对社会问题作结构性的而非个体性的解释,以及关注不平等和压迫问题。6.激进和批判实务寻求促进人们在社会不平等、政治行动和社会变革上的觉悟培养,因为这有助于对抗文化霸权。在这种霸权下,强权者通过利用媒体和教育的影响把社会思想整合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以维持一种对他们有利的社会秩序。 实务议题与概念在实务中引入结构性的解释,而不是把个体心理学和社会网络作为解释的基础。其目标是社会转型——建立于变革与局部变革之上,并指导这些变革趋向的社会转型。关注对不平等的回应。与遭受不公平、不平等经历的人们一起工作的实践,形成我们关于社会是如何运转的意识形态上的理解,并增强我们实现社会改造的能力。质疑安于现有社会秩序以及那些导致社会控制的社会工作层面的假设。 对话的实务,是指与人们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中工作,可以互相交换和讨论关于社会情境的看法。“意识觉醒”(弗赖雷提出的概念)致力于帮助人们理解和评价社会结构如何卷入他们所受的压迫中,判定实际可能产生的结果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激励是一种技巧,促进人们为了团体和文化的目标投身于集体活动。话语、语言和行动,人们借此在文化和社会关系中行使权利。人们可以理解他们并回应他们。 激进的社会工作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激进”可以意指涉及重大变革的任何事物,但通常与社会主义和左翼的政治激进观点相关联。在这种思想传统里存在很多相互竞争的观点。但是,起源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典型地看待世界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工作:1.激进和批判理论都是唯物主义的。这意味着经济系统如何生产生活资料,比如制造品,决定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系统。2.社会结构而非个体的能动性解释了社会问题的来源。3.社会中特定群体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来源于他们的工人阶级的地位。消除不平等和不公平是社会行动的目标。 4.社会结构中的协作与共享,是组织社会的最佳途径。它们促进平等而非制造不平等。5.变革的焦点是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革,而不是个人性的帮助。6.实践的思想,意味着我们必须将理论应用于实务,这样实务就能体现理论并改变理论。 与社会工作方法的激进批判相联系的,是对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批评。社工机构是维持资本主义的社会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它在帮助工人阶级时具有固有的缺点:1.社会控制以及社会工作代表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来实施社会控制的程度。批判理论对于控制性活动是小心防范的。2.专业化以及社会工作教育把它推广到不利于对受压迫社区和个人的利益的程度。批判工作者更愿意寻求与工人阶级、社区组织的联盟,而不是专业性群体。3.考虑到社会和机构对社工的束缚以及众多社会工作对个人的关注批判性社会实务是否可能?关注集体性工作和政治性工作会出现这样的看法,即认为批判性实务在国家机构和慈善团体中是不可能进行的,因为他们代表统治精英的立场,受到社会中象征统治精英的政治体系或管理组织的控制。 上面的论述旨在将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些方面抽离出来,说明批判性社会工作的来源。罗杰克区分了三种社会工作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第一,渐进论立场。社会工作是积极的变革主体。它将更一般的中产阶级社会与工人阶级的代表联系起来。社工在促进集体行动与觉悟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有利于实现变革。第二,再生产立场。社工是强化工人阶级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压迫的阶级控制代理人。他们只是通过帮助人们应付资本主义体系的困境,而使体系能够在下一阶段进行自我再生产。第三,矛盾立场。社工是资本主义控制的代理人,同时也破坏着阶级社会。尽管他们充当社会控制的代理人,但也提高了工人阶级发挥作用的能力,并为工人阶级中的案主提供一些国家的权力和知识。当代结构和批判理论主要是这种矛盾立场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批判社会工作观点开始出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含义:第一,以一种质疑的方式运用反思,了解反思的结果并不总是那么舒适和容易融入当前的实际第二,融合了更多超出马克思主义范围的当代批判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如哈贝马斯和贝克;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是葛兰西的理论。这些思想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强调在社会秩序通过霸权得以维持的方式中,文化、政治、道德信念以及结构是这种方式的本质内容。这对于社工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如同我们所见,他们大量的工作都是试图影响人们关于社会的信念和感知。导致这种发展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90年代期间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论的影响。这些观点都是批判性的,它们关注行为和社会制度的社会起源,并不认为现有的社会秩序理当如此。 关联激进的社会工作批评“传统的“(心理动力学的)社会工作和依赖于社会问题作心理学解释的其他理论,以及倾向于承认现有社会秩序的功能主义理论。针对传统的社会工作的激进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在批判性实务中得以保持的,主要观点如下:1.传统社会工作的解释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化约为个人的心理问题。他们“谴责受害者“,让案主对由社会根源引起的问题负责。由此,他们将注意力偏离了社会境遇。2.与此相关,生态学理论中的概念,比如适应和“适合”,认为人们更愿意适应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不是质疑和对抗当代社会不受欢迎的特征。3.它使人们将社会问题“私人化”,例如通过将其视为个人秘密。这就切断了他们与可以共享经验并且可能共同应对的他人之间的联系。4.它遵循并巩固资本主义的压迫性社会秩序。 尽管受到了如此批评,传统社会工作与许多激进(现在是批判的)理论之间仍存在许多联系。韦伯提出了其中四个要点:第一,两者都认同社会促进了个人问题的产生。但是,传统社会工作对其发生和干预过程的描述并不充分。第二,在两者之间,人们与社会的关系都是传统的、反身性和互动的,所以我们能够影响所处的社会境遇,正如他们影响我们那样。第三,两者都寻求案主自决。传统社会工作批评激进社会工作忽视了它在追求一般社会目标时,可能与个人的需要和自决产生冲突。激进主义批判传统社会工作忽视了遵从的社会限制条件。第四,两者都重视洞察力,因此案主可以理解他们所处的境遇以便据此采取行动。然而,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是不同的,每一种视角都可能否定对方的行动方式和价值。 由激进转向批判理论的论争社会工作的激进观点是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重要地位。他们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却消失了。一个原因可能是它们在许多西方国家总体的政治发展中,受到了行动上的反对而似乎遭遇挫折,特别是伴随着苏联和东欧的巨变。在社会工作里他们遭受猛烈抨击,作为一般性方法,似乎不可能在实践中继续生存。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的复苏可能折射出不少因素。整个20世纪80年代,很多西方国家保守政府的政策失败及其不平等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这导致对激进观点的重新检视和重新建构。辛普金认为仍然需要对社工所服务的大量社会群体的边缘化做出回应,但批判性回应更具多样性,取代了原来试图创建一个统一的激进理论的努力。 如此重建也发生在社会工作内部,其影响首先来自女性主义思想,其次是对种族主义和反歧视的关注,最后是批判理论。有些激进观点自20世纪7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时期以来,一直根植于社会工作的思想之中。源自激进思想的社会批评的要素,目前对于社会工作理论而言比以前的影响力更为重要。这些取向也创造了一种理论环境,使诸如增权、倡导和觉悟培养之类的社会工作形态得以发展并为人们所接受 社会工作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其任务之一就是皮尔逊所称的“公民社会的强制义务”来促进遵从。萨塔穆蒂认为照顾和控制两者结合构成了英国社会工作机构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并且它们的作用很难被分开。戈罗夫提出美国许多机构的活动反映了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批判性社会工作者认为这经常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的强势利益。 激进的社会工作关注社会工作专业化是如何损害案主利益的,导致社工成为压迫案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部分,并追求甚至违背案主利益的职业化发展。马拉利认为专业化促进的是对技术的重视而不是援助的道德和政治层面,通过强调资格而把社会工作与其它相关的专业分离开来,提升专业等级而由此制造了不平等。伊利奇提出专业的建立常常是以其自身利益行事,而不是那些他们所服务的利益。社会工作教育的角色就是这一过程的例证。贝利和布雷克将激进的实务表述为“主要理解受压迫者在其所生活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情境中所处的地位”。 德马里亚陈述了激进的实务方法:社会工作行动应当对相关的社会原因作出灵敏的反应;实务必须持续地贴近社工实践的情境;社工应当警惕所宣称的低水平的获得与随之而来的高水平的丧失之间的矛盾;社会工作涉及固有的人性,并且没有单一的政治或理论立场具有支持这种目标的价值垄断权;批判性思考应该指导行动;保留对于真实生活的叙事是十分重要的,因其解释和清楚地显示了不公平;我们应当关注那些由于习惯性思考而被边缘化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激进社会工作也指出,社会工作强调传统的家庭观念会导致对妇女压迫。妇女常常是社会工作的案主,许多问题涉及男性甚至可能由男性引起的。这种理论取向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断发展的妇女运动交织在一起。女性主义形态应运而生。 基于弗赖雷研究的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丁美洲的特别重要的激进视角,是为了生存而进行抗争的解放运动要求革命性的变革。相关的观点来自“解放神学”引发了拉丁美洲社会工作的“重新概念化”科斯塔回顾了有关这些进展的文献,强调社工是与工人阶级联盟的工资收入者,并且政治性的实践是社会工作的一部分。使用的技巧包括:寻求社会制度的民主化以及案主可以在其中发挥影响力,创造适合于工人阶级大众的空间和服务,如福利和公民权利,投身社会运动、利用专业协会和商会寻求改变。 法兰克福学派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创建于1923年,A.希特勒上台后曾先后迁往日内瓦、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迁往纽约。1950年,部分成员返回联邦德国重建研究所,部分成员仍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社会政治理论研究。霍克海默1930~1958年任研究所所长,并于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杂志》(1932~1941)。参加研究所工作的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除上述几名代表人物外,较有影响的还有:E.弗罗姆、W.本杰明、F.波洛克、A.施密特、O.内格特等人。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发展与社会研究所的成长历程具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创立和形成“批判理论”阶段;战后至60年代末过渡到“否定的辩证法”阶段;1969年以后,研究所逐渐解体,批判理论的主旨仍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在新一代理论家的著述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贝马斯。 社会批判理论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30年代,由于西方世界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和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批判理论家们抛弃了无产阶级具有强大革命潜能的信念,转而强调工人阶级意识的否定作用。在《启蒙的辩证法》(1947)一书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整个理性进步过程已堕入实证主义思维模式的深渊,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已经变成为奴役而不是为自由服务。据此,他们判定无论“高级”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在执行着同样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样,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走上了对整个“意识形态的批判”。 在《否定的辩证法》(1966)一书中,阿多诺进而赋予“否定的辩证法”以否定任何肯定事物的普遍否定性的地位,认为它是一切可能的社会认识之基本原理,从而在哲学上为法兰克福学派确定了认识论根据。在这些基本原理中,批判理论同社会理论,归根结底把认识批判和文化批判看成一回事;它既提出了总体性的理论认识的要求,同时又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认识的可能性。阿多诺认为,“否定的辩证法”包含着对“虚假事物”的“肯定”陈述,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的实在关系以及对历史进程的“肯定”陈述。这样,客观的技术决定论的宿命观点与主观的唯意志论的自由观点之间的二难抉择便被引申为社会的辩证法。在对现代社会的判定上,“否定的辩证法”把认识论观点与社会历史观点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激进的批判主义观点,即科学和技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是一种“统治”和“意识形态”,它通过支配自然界而实现对人的支配。因此,要在工业社会和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制度内拯救人的精神价值是毫无希望的。 批判理论与社会学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上都与现代社会学具有紧密关系,它的社会理论观点被看作是批判的社会学。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观点的批判理论,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批判,批判理论涉及意识形态的起源、形成和社会功能等诸多知识社会学问题,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社会学体系,并对当代有影响的知识社会学家K.曼海姆的观点产生了影响。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方法论,批判理论继承了德国人文科学的精神传统,它从创立之日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方法论。 批判理论在诘难社会学将事实与价值分离即“价值中立”时,把反对实证主义发展到断言现代科学技术是一切剥削、压迫和奴役的最深刻根源,把反对自由主义推进到左派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立场,充分表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价值取向。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积极参与了联邦德国社会学界关于实证主义的论战。他们就晚期资本主义的前景、社会学的价值前提以及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即社会科学的逻辑问题,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和结构功能主义者T.帕森斯等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论辩。双方的观点可视为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两种传统的概括总结,其影响远远超出了联邦德国一国和社会学一门学科和范围。批判理论与社会学 理论的演变与学派的解体60年代末在西方青年学生造反运动失败后,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后期领导人的哈贝马斯在政治上从该学派原来的激进立场上后退,开始承认资本主义的现状,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变得尖锐起来。同时,他在学术上也开始怀疑早期“批判理论”在70年代的有效性,并试图在批判理论与实证科学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哈贝马斯按照知识的旨趣把科学分为分析的科学、解释的科学和批判的科学。他把社会学和心理分析视为批判的科学,想通过社会学的批判能力来唤醒人们从崇拜社会结构和社会总体性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与霍克海默或阿多诺时期相比已大为改观:它已包含有实证科学的概念和因素,近似于一种实用―心理分析的知识社会学,又接近于一种解释学的“沟通行动理论”。尽管该学派中还有一些重要人物恪守原先的立场、观点,如施密特仍在力主保持“批判理论”前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内格特还在坚持极端左派的见解,但作为最后一位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家的哈贝马斯在学术观点和政治立场上的后退,已标志着统一的法兰克福学派的解体。 社会研究中心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马克思及黑格尔、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Criticaltheory),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代表人物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联系密切,并受到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GershomScholem犹太神秘主义理论的影响。狄奥多·阿多诺(TheodorLudwigWiesengrundAdorno,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德国社会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音乐家以及作曲家。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之一,外界给予他“社会哲学家”这个称号,是着重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关于社会批判的面向,其社会批判思想也让他自1945年起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取得显赫的学术地位。 代表人物埃里希·弗罗姆(Erich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又译作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弗氏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1898年7月19日-1979年7月29日),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法兰克褔学派的一员。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3M”。他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1929年6月18日-),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之一。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康德哲学,为“启蒙”进行了辩护,称现代性为“尚未完成之工程”,提出了著名的沟通理性(communicativerationality)的理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对话及有力的批判。哈贝马斯在知识论上的主张是:任何一个认识都起源于旨趣(knowledgeinterest)。他提出人类旨趣的三种类型:“经验─分析的科学研究”包含技术的认知旨趣;“历史-解释学的科学研究”包含实践的认知旨趣;具有批判倾向的科学(criticallyoriented)的研究,包含解放的认知旨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