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033622
大小:14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18
《安徽省舒城晓天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晓天中学2015年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测试卷范围:必修三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1、“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力多则内外为用,内外为用则人主壅。”该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2、《潘天寿谈艺录》在谈到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时提到:“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下列著作中蕴含上述思想的是()A.《论语》 B.《道德经》C.《春秋繁露》 D.《四书章句集注》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
2、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4、《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上说:“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作者认为国家不能与民争利B.作者认为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C.作者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税收D.作者认为应由国家垄断商业5、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
3、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描述,反映出()A.韩非子人皆自利的思想主张 B.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C.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 D.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6、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A.有教无类B.百家争鸣C.私学兴起D.学在官府7、“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
4、的引诱。”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统一思想”使其它学说遭到禁止B.“一种书”要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C.“统一思想”巩固了汉朝中央集权D.“利禄”是指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8、《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A.施行仁政 B.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 D.民贵君轻9、某学者认为“皇帝居于社会的权力宝塔顶端,没有人或制度能够制约他,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但□□□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两千年的中国社会
5、得以保持相对有序的环境。”□□□中的字可能是()A.孔子 B.董仲舒 C.孟子 D.老子10、“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汉代中期国家法制开始规范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11、“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
6、了()A.“知行合一”B.“心外无理”C.“格物致知”D.“经世致用”12、唐诗曰,“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宋词云“窄罗衫子薄罗裙,小腰身,晚妆新”、“嫩曲罗裙胜碧草”。唐宋两代人们审美观的不同,主要是由于()A.程朱理学的影响B.专制集权的巩固C.封建经济的发展D.对外交流的频繁13、朱熹指出:“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佛学有其合理之处,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家B.佛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不如儒家学说逻辑严
7、谨C.佛学有独到见解,但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无是处D.佛学杂乱无章,不可能对儒家学说的新发展有所贡献14、明朝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 B.是对当时官方哲学的否定C.标志着民间文学的正式诞生 D.是早期民主思想的体现15、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时说道:……在禅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