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005817
大小:258.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7-17
《[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曹子晶传染病分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传染病防治法共分为九章八十条,是我国防治传染病工作应当遵循的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
2、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
3、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传染病报告依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6]92号二○○六年五月十九日《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职责
4、: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
5、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报告时限: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见附表)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
6、名。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病例分类与分型: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病例分类与分型: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
7、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2006年黑龙江省传染病发病构成图2006年黑龙江省传染病发病前5位发病率2006年黑龙江省传染病死亡构成图2006年黑龙江省传染病死亡前5位死亡率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与群众参与相结合。3、讲究策略,制定合理措施。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4、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5、依靠科学,依法防治。6、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一)
8、经常性预防措施1、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2、开展爱国卫生运动。3、建设和改建公共卫生设施。4、改善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一)经常性预防措施5、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与疑似病人,一律不得从事易于使该病传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