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两直线平行的性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课标要求】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猜测、合作探究等活动,探究、归纳说出平行线的性质。2、通过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在具体问题中找出相等或互补的角。【学习重点】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索及实际应用【学习难点】探索平行线性质及并能解决简单问题课前预习设计1、回顾旧知,完成下列问题1)、平行线有哪些判定方法?平行判定1:,两直线平行;平行判定2:,两直线平行;平行判定3:,两直线平行;把这三句话颠倒每句话中的前后次序,能得怎样的三句话:图12)、如图1,根据直线
2、平行的条件填空:(1)、因为∠1=∠5(已知)所以a∥b()(2)、因为∠4=∠(已知)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因为∠4+∠=1800(已知)所以a∥b()2、阅读课本50页做一做以上内容,通过测量、观察、交流、推理,归纳完成以下问题:图2-18直线a与直线b平行。(1)图中的同位角除∠1与∠5外,还有21cnjy.com(2)图中有几对内错角?对,它们是21·世纪*教育网(3)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对,它们是【版权所有:21教育】(4)按下列步骤逐一探究完成:1)、同学们先测量出图2-18中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内.角∠1∠2∠3∠4∠5∠6∠7∠
3、8度数2):请同学们根据测量所得的结果思考: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内错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同旁内角呢?3)、验证猜测.另外画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样测量并计算各角的度数,检验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如果直线a与b不平行,猜想还成立吗?试一试。4)、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3、运用与推理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理由吗?因为a∥b.所以∠1=∠5()又因为∠1=∠(对顶角相等)所以∠4=∠5, 同样,对于性质3,你能说出道理吗?因为a∥b.所以∠1=∠5()又因为∠1+∠3=(邻补角定义)所以∠3
4、+∠5=(等量代换)。课堂学习探究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由“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各种文物中出现的平行线问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属于古蜀国文明。遗址分布范围达12平方公里,距今4800年至2800年,延续时间近2000年。出土了各种文物: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青铜器...等数千件。其中有享誉中外的金杖、金面罩、青铜人像、头像、人立像、画具等精品文物1000多件。21教育网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10°。已知梯形的两底AD//BC,你能求出另外两
5、个角的度数吗?2·1·c·n·j·y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来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从而这一问题就能很容易解决,导出课题---“2.3平行线的性质”并板书。21*cnjy*comADC115º110ºB二、明确学习目标(略30秒)三、检查预习1(3分钟)四、自主探究合作释疑【自主探究】阅读课本50页做一做以上内容,将你预习时通过测量、观察、猜测完成的以下问题与小组同学交流:图2-18(10分钟)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2分钟)(1)图中的同位角除∠1与∠5外,还有(2)图中有几对内错角?对,它们是(3)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对,它们是(4)按下列步骤逐一完成探究:(8分钟后请
6、同学作答)1、同学们先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内.角∠1∠2∠3∠4∠5∠6∠7∠8度数 2、请同学们根据测量所得的结果思考:同位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内错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同旁内角呢?21·cn·jy·com3、验证猜测.另外画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样测量并计算各角的度数,检验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如果直线a与b不平行,猜想还成立吗?试一试。4、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简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简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
7、线所截,同旁内角。简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5、运用与推理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理由吗?因为a∥b.所以∠1=∠5(_______) 又因为∠1=∠_____(对顶角相等) 所以∠4=∠5, 类似地,对于性质3,你能说出道理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教法、学法设计:教学活动一定要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建构,先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50页做一做以上内容,检查预习时通过测量、观察、猜测完成的预习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最后逐个问题抽学生回答、评价及订正,形成共识,教师视情况点拨、强调,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