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739515
大小:5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10
《生活安全常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水灾小常识一、洪水来临时,临时救生的物品有哪些? 洪水来临,要选择一切可以救生的物品逃生。 自救互救要领:1、首先挑选体积大的容器,如油桶、储水桶等。迅速倒出原有液体后,重新将盖盖紧、密封。2、空的饮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都具有一定的飘浮力,可以捆扎在一起应急。3、足球、篮球、排球、泡沫板的浮力都很好。4、树木、桌椅板凳、箱柜等木质家具都有飘浮力。 禁与忌:密封性差的容器会给你的逃生带来麻烦。 二、洪水将要来临时,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听从当的政府的统一安排,做好防汛准备或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一切行动听指导才能有效避险
2、。 自救互救要领:1、当接到有关洪水灾害的警报时,应及时行动,认真检查各种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发现隐患,及时整改。2、提前疏浚居住地的排水沟,在村、院落及建筑物的周围修筑拦洪坝、围堰等防水设施。3、妥善安排,保管好家中贵重财物。4、离开住所时,切断水、电、气源,锁紧房门。 三、易受水灾侵害的居民日常防范措施有哪些? 自救互救要领: 1、平时注意多学习一些防灾、减灾知识,养成汛期时关注天气预报的科学生活民惯,做到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家庭防护准备,确保安全。2、密切注意汛期的洪水情报,服从防汛指挥部门的统一安排,及时避难。3、地
3、处洼地的居民要准备沙袋、挡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门槛,设置挡水土坝,以防止洪水进屋。4、家中常备如船只、木阀、救生衣等可以安全逃生的物品,并在汛期到来前检查是否可以随时使用。 禁与忌:洪涝灾害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不应抱有侥幸心理。 四、洪水袭来时,来不及转移怎么办? 人往高处走,抓住漂浮物,镇静不乱方寸。 自救互救要领:1、向高处转移。如在基础牢固的房顶搭建临时帐蓬。2、身处危房时,要迅速撤离,寻找安全坚固处所,避免落入水中。3、除非在水可能冲垮建筑物或水面没有屋顶被迫撤离,否则呆着别动,等水停止上涨再逃离。4、扎制木排等逃生
4、用品。利用通讯设施联系救援。可利用眼镜片、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的反光发出求救信号。5、夜晚,利用手电筒及火花发出求救信号。6、当发现救援人员时,应及时挥动鲜艳的衣物、红领巾等物品,发出救援信号。 禁与忌: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下水。 五、人落入水中怎么做? 要镇静,要坚持漂浮。 自救互救要领:1、万一掉进水里,要屏气并捏住鼻子,避免呛水,试试能否站起来。2、如水太深,站不起来,又不能迅速游到岸上,就踩水助游。抓住身边漂浮的任何物体。3、如会游泳,就游向最近而且容易登陆的岸边。如不会游泳,千万不要慌乱,可按以下两种办法行动:一
5、是要朝上,头向后仰,双脚交替向下踩水,手掌拍击水面,让嘴露出水面,呼出气后立刻使劲吸气。二是迅速观察四周,是否有露出水面的固定物体,并向其靠扰。 禁与忌:千万不要拍打、挣扎,又蹬又踢,这是关键所在。 六、在洪水中徒身漂流怎么办? 茫茫洪水中,要树立生存观念,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最终获救。自救互救要领:1、许多人同时落水,可以手拉手,用牵制力共同抵御洪水。2、落入水中时,要及时脱掉鞋子,减少阻力,将头露出水面,调整呼吸。3、浪高水急中,徒身漂浮时,不要做无谓的挣扎,尽可能节省体力。4、及时躲避旋涡及水中夹带的石块等可能危及身体的重物
6、。5、发现并抓住漂浮的木杆、柴火秸杆、家具等作为救生物品。6、发现树木、坝坎、岸沿等高地要想方设法靠上去。 禁与忌:盲目呼救,丧失信心。 七、在水中体力不支时如何应对? 最后的获救往往产生于最后的坚持之中。 自救互救要领:1、如果在树上或抱着漂浮物时,为节省体力应用衣服将自己捆绑在树上及漂浮物上。2、如果用木板、树木、木盆等相对保险的物品逃生时,不要为到达某处安全地带而拼命划水,以免消耗体力。3、徒身漂流时,经常采用仰卧姿势随波逐流,可以节省体力。 禁与忌:不要挣扎,要将体力慢慢释放出来。 八、暴雨袭来时,在野外
7、怎么办? 汛期中下大暴雨时,不要在河道或较低洼地行走。 暴雨时,应往山上或高坡上走。 自救互救要领:1、下大暴雨时,不要在河道及沟谷、洼地中行走或停留,因为这里往往是洪水最先到达的地方。2、千万不要攀登电线杆,避免发生触电事故。3、要迅速向高坡及高处跑,或攀登到大树上,如果来不及应马上用腰带将自己固定在树干上或抱住大树,以免疲惫不堪时,被洪水冲走。 禁与忌:暴雨可能引发洪水,应采取一切措施避免自己落入水中。 九、公交车被困水中如何逃生? 汽车如果在不断上涨的水中熄火,此时的车就会成为储水罐,这是非常危险的。团
8、结起来,相互救助。人多力量大。 自救互救要领:1、马上设法打开车门,不要拥挤,避免践踏事故发生。2、下水后若水流湍急,人们可互相拉手成为人墙,并逐渐向岸边移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