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基础(3.5~3.7)

连续基础(3.5~3.7)

ID:39725363

大小:2.85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7-10

连续基础(3.5~3.7)_第1页
连续基础(3.5~3.7)_第2页
连续基础(3.5~3.7)_第3页
连续基础(3.5~3.7)_第4页
连续基础(3.5~3.7)_第5页
资源描述:

《连续基础(3.5~3.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础工程设计原理第3章连续基础§3.5~3.71第二章作业问题解析Fk与F的区别与联系:F=1.35Fk关于h0:P50,注意2个方向的不同梁钢筋用根数表示,板钢筋用间距表示钢筋间距计算方法:2-7:b=1700,9φ10关于构造配筋:P51例题漏画截面与配筋图2§3.5地基上梁的数值分析(略)§3.6柱下条形基础第3章连续基础3§3.6柱下条形基础柱下条形基础时常用于软弱地基上框架或排架结构。优点:刚度大、调整不均匀沉降能力强。缺点:造价较高。在一般情况下,柱下应优先考虑扩展基础43.6.1构造要

2、求1.柱下条形基础一般采用倒T形截面,由肋梁和翼板组成2.肋梁高度一般为柱距的1/8~1/4,通常为1.0~2.0m。53.翼板厚度不应小于200mm。通常为200~400mm。4.当翼极厚度为200~250mm时,宜用等厚度翼板;当翼板厚度大于250mm时,宜用变厚度翼板,其坡度小于或等于1:3。5.条形基础端部应沿纵向从两端边往外伸,外伸长度宜为边跨跨距的0.25倍。66.梁每侧比柱至少宽出50mm。当柱垂直于肋梁轴线方向的截面边长大于400mm时,可仅在柱位处将肋部加宽77.顶面的纵向受力钢筋

3、宜全部通长配置,底向通长钢筋的面积不应少于底面受力钢筋总面积的1/3。88.当基础梁的腹板高度大于或等于450mm时,在梁的两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构造钢筋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宜用拉筋连接,拉筋直径与箍筋相同,间距一般为两倍的箍筋间距。99.对梁高大于800mm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宽小于或等于350mm时,采用双肢箍筋;梁宽在350~800mm时,采用四肢箍筋;梁宽大于800mm时,采用六肢箍筋。10.柱下

4、条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103.6.2内力计算1.简化计算法2.弹性地基梁法111.简化计算法适用于地基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大,荷载分布较均匀,且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大于1/6l(l为平均柱距)12根据上部结构刚度的大小,简化计算法可分为静定分析法(静定梁法)和倒梁法两种。这两种方法均假设基底反力为直线(平面)分布。静定分析法适用于柔性结构倒梁法适用于刚性结构13在比较均匀的地基上,上部结构刚度较好,荷载分布和柱距较均匀(如相差不超过20%),基底反力可按直线分布,基础梁的内力可按倒

5、梁法计算。倒梁法的适用条件14(1)确定基础底面尺寸将条形基础视为一狭长的矩形基础,其长度l主要按构造要求决定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步骤15当轴心荷载作用时基底宽度b为:(3-47)16先按上式初定基础宽度并适当增大,然后按下式验算基础边缘压力当偏心荷载作用时(3-48)17(2)基础底板计算柱下条形基础底板的计算方法与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相同。18①计算基底净反力设计值沿基础纵向分布的基底边缘最大和最小线性净反力设计值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分别为各柱传来的竖向力设计值之和及各荷载对

6、基础梁中点的力矩设计值代数和。(3)基础梁内力计算(3-49)19当上部结构刚度很小时,可按静定分析法计算,若上部结构刚度较大,则按倒梁法计算。肋梁的配筋计算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T形截面梁相仿,即对跨中按T形、对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②内力计算20若支座反力与相应的柱轴力相差较大(如相差20%以上)可采用“基底反力局部调整法”加以调整。此法是将支座反力与柱子的轴力之差(正或负的)均匀分布在相应支座两侧各三分之一跨度范围内(对边支座的悬臂跨则取全部),作为基底反力的调整值,然后再按反力调整值作用下的连续梁

7、计算内力,最后与原算得的内力叠加。经调整后不平衡力将明显减小,一般调整1~2次即可。基底反力局部调整法21自学例题3-322§3.7柱下交叉条形基础应用范围当单柱的上部荷载大,按条形基础设计无法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时,则可采用交叉条形基础,即十字交叉基础,使基础底面面积和基础整体刚度相应增大,同时可以减小地基的附加应力和不均匀沉降。23十字交叉梁,为超静定空间结构,应用弹性理论精确计算十分复杂,通常采用简化计算法。在基础交叉节点上,将柱荷载在纵横两个方向条形基础上进行分配,同时应满足2个条件:(1)静

8、力平衡条件。各结点分配在纵横向基础梁上的荷载之和,应等于总荷载。(2)变形协调条件。纵、横双向条形基础在各交叉节点处的变形相等。设计要点24简化计算时,假定纵、横梁的抗扭刚度均为零。每个交叉节点仅由下列两个方程组成:结点分三类:角柱、边柱、内柱(3-50)(3-51)25用文克尔模型计算基础梁的挠度26结点荷载的分配计算公式(a)(l)角柱结点27(b)(c)28(2)边柱结点(b)(a)29(3)内柱结点自学例题3-530小结熟悉柱下条形基础和柱下交叉条形基础的构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