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688160
大小:3.72 MB
页数:318页
时间:2019-07-09
《南京明代城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南京明代城墙杨国庆著南京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南京明代城墙/杨国庆著.—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1(可爱的南京丛书.第3辑/陈安吉主编)ISBN7-80614-664-4Ⅰ.南⋯Ⅱ.杨⋯Ⅲ.古建筑-城墙-南京市-明代Ⅳ.K928.77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1)第061628号可爱的南京丛书南京明代城墙杨国庆著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南京市北京东路41号邮编210008)丹阳教育印刷厂印刷开本850×1168毫米1/32印张10插页2字数230千2002年1月第1版2002年1月第1次印刷印数1~5000册ISBN7
2、-80614-664-4K·62定价:16.00元可爱的南京·南京明代城墙目录目录丛书第三辑总序⋯⋯⋯⋯⋯⋯⋯陈安吉(1)序⋯⋯⋯⋯⋯⋯⋯⋯⋯⋯⋯⋯⋯⋯陈安吉(1)第一章明王朝建立以前南京城墙沿革⋯⋯⋯⋯⋯⋯⋯⋯⋯⋯⋯⋯⋯⋯⋯⋯(1)第一节南京城墙探源⋯⋯⋯⋯⋯⋯⋯(2)第二节南京城池的发展⋯⋯⋯⋯⋯⋯(7)第三节元末朱元璋在南京开始建造城墙⋯⋯⋯⋯⋯⋯⋯⋯⋯⋯⋯⋯⋯(17)第二章明代南京城墙的营建⋯⋯⋯(31)第一节明代南京城墙建造的第一、第二阶段⋯⋯⋯⋯⋯⋯⋯⋯⋯⋯⋯(33)第二节明代南京城墙建造的第三、第四阶段⋯⋯⋯⋯⋯⋯⋯⋯⋯⋯⋯
3、(44)第三节南京的浦子口城⋯⋯⋯⋯⋯⋯(53)第三章明代南京京城城墙的设计思想⋯⋯⋯⋯⋯⋯⋯⋯⋯⋯⋯⋯⋯⋯⋯⋯(55)·1·目录可爱的南京·南京明代城墙第一节道家堪舆术在南京城墙设计中的意义⋯⋯⋯⋯⋯⋯⋯⋯⋯⋯⋯(57)第二节明南京京城城墙形态为天象“南斗”与“北斗”聚合⋯⋯⋯⋯⋯(63)第三节南京城墙与皇宫设计思想上的宇宙观与宗教观⋯⋯⋯⋯⋯⋯⋯(70)第四章明代南京京城内的布局及外郭⋯⋯⋯⋯⋯⋯⋯⋯⋯⋯⋯⋯⋯⋯⋯⋯(76)第一节城东的皇城区⋯⋯⋯⋯⋯⋯⋯(77)第二节城南的商市区⋯⋯⋯⋯⋯⋯⋯(89)第三节城北的军屯区⋯⋯⋯⋯⋯⋯⋯
4、(94)第四节外郭及其他重要建筑⋯⋯⋯⋯(97)第五章明代南京京城城墙的构造⋯⋯⋯⋯⋯⋯⋯⋯⋯⋯⋯⋯⋯⋯⋯⋯(108)第一节城门⋯⋯⋯⋯⋯⋯⋯⋯⋯⋯⋯(109)第二节墙体构造⋯⋯⋯⋯⋯⋯⋯⋯⋯(130)第三节水关与涵闸⋯⋯⋯⋯⋯⋯⋯⋯(140)第六章明代南京城墙的建筑材料⋯⋯⋯⋯⋯⋯⋯⋯⋯⋯⋯⋯⋯⋯⋯⋯(144)第一节城砖产地、烧造及运输⋯⋯⋯(145)第二节南京城墙砖文研究⋯⋯⋯⋯⋯(157)第三节其他建材⋯⋯⋯⋯⋯⋯⋯⋯⋯(170)第四节关于南京城墙的造价⋯⋯⋯⋯(174)·2·可爱的南京·南京明代城墙目录第七章明代南京城墙的建造人员
5、⋯⋯⋯⋯⋯⋯⋯⋯⋯⋯⋯⋯⋯⋯⋯⋯(177)第一节监造南京城墙的各级官吏⋯⋯(178)第二节建造南京城墙的各类劳力及状况⋯⋯⋯⋯⋯⋯⋯⋯⋯⋯⋯⋯⋯(184)第三节建造南京城墙用工量估算⋯⋯(203)第八章明代南京城墙的管理与影响⋯⋯⋯⋯⋯⋯⋯⋯⋯⋯⋯⋯⋯⋯⋯⋯(206)第一节明代对南京城墙的管理⋯⋯⋯(207)第二节明南京城墙的影响⋯⋯⋯⋯⋯(218)第九章清代、民国期间的南京城墙⋯⋯⋯⋯⋯⋯⋯⋯⋯⋯⋯⋯⋯⋯⋯⋯(226)第一节清代江宁府城墙⋯⋯⋯⋯⋯⋯(227)第二节太平天国时期的城墙⋯⋯⋯⋯(235)第三节民国时期的南京城墙⋯⋯⋯⋯(2
6、42)第十章1949年以来的南京城墙⋯(268)第一节1949年至1978年期间的南京城墙⋯⋯⋯⋯⋯⋯⋯⋯⋯⋯⋯⋯⋯(269)第二节20世纪70年代末迄今的南京城墙⋯⋯⋯⋯⋯⋯⋯⋯⋯⋯⋯⋯⋯(277)·3·目录可爱的南京·南京明代城墙附录一《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城墙的通告》⋯⋯⋯⋯⋯⋯⋯⋯⋯⋯⋯⋯⋯⋯⋯(290)二《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城墙的通知》⋯⋯⋯⋯⋯⋯⋯⋯⋯⋯⋯⋯⋯⋯⋯(291)三《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292)四主要参考书目⋯⋯⋯⋯⋯⋯⋯⋯⋯(297)后记⋯⋯⋯⋯⋯⋯⋯⋯⋯⋯⋯⋯⋯⋯(302)·4·可爱的南京·南京
7、明代城墙丛书第三辑总序丛书第三辑总序陈安吉在《可爱的南京》丛书第二辑推出后不到一年的时间,第三辑又陆续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每当一部新的书稿在我手中阅改定稿时,内心就感到一些宽慰。因为我始终记着我在丛书第一辑的《总序》中向广大读者表达的心愿———希望这套反映南京可爱之处的丛书能够继续编下去。当然,反映南京的可爱之处的好题材并不是我和我的同事们所能穷尽的,但我觉得通过我们的努力,似乎在向那个充满希冀的目标一步步靠近。第三辑的六本,选取的是邮票、六朝石刻、雨花石、商贸、明城墙、云锦等题材。这些题材是以前两辑所未写过的,但在叙述方法、语言风格上则依
8、然与前两辑一脉相承,即:循着历史发展的脉络,用通俗生动而又平实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个个富有典型意义的历史片断,其场景、人物、事件都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这种风格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并接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