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出口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ID:396019

大小:6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07-30

上传者:U-944
出口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_第1页
出口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_第2页
出口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_第3页
出口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_第4页
出口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出口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专业:国际经济贸易题  目:    出口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引言随着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地位的上升,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对中国问题研究时,国内外学者大多数集中于对国内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传统的分析,对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出口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影响的为主,列举国内外学者利用计量分析检验法对出口贸易与浙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结论和合理化建议。让我们更加了解出口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从而采取相应的政策来加快浙江省经济的发展。一、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概念(一)出口贸易出口贸易是将本国所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国拥有的劳务)输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的对外贸易活动。在进行对外贸易活动时,常常会遇到两个都有“出口”二字,但含义有所不同的概念,应注意它们的区别:其一为净出口。这是专指同类商品的出口量大与同类商品的进口量的部分;其二为复出口贸易。这是指买进外国商品后未经加工又输出到外国的贸易活动。出口贸易的一般流程分为:报价、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通关手续、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设△Yt 为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Yt-1为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则经济增长率(G)就可以用下面公式来表示:G=△Yt/Yt-1由于GDP中包含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因素,所以在计算GDP时,就可以分为,用现价计算的GDP和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二、有关于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讨论回顾(一)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对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一个重大经济课题。古典经济学家最早论证了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概念。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中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重要条件之一,“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更加得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1]即推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是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不断演进。斯密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基本构思: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问题,它表现在社会财富和国民财富的增长上,因此,国民的财富性质和来源必须得到说明。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农业生产率和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是分工,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多寡和人口增减有关,更取决于资本的丰歉。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要受到本国资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通过对外贸易则可以突破这种限制而利用外部条件促进增长,因此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必然涉及对外贸易问题。经济增长既然是一个宏观问题,它与国家的决策就必然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净增长问题就应当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长期看,一国的经济增长可能有多种前景,因此,不仅仅要注意经济增长的现状,还应当研究其未来。可见,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国民财富的性质、人口变动、资本积累、对外贸易、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前景。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比较优势学说[2],该学说更加注重劳动生产率间的相对差距,并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为当时英国资本阶级力谋扩大全世界自由贸易的要求提供论据。“地域分工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即认为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一国之内的劳动是完全同质的;在一国之内劳动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两国相同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函数不同;两国的消费偏好即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李嘉图认为只要两国的两种产品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即存在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生产它存在优势相对比较大的产品,存在绝对弱势的国家生产它相对弱势比较小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一个国家不论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地,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利益,即在各自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品量,从而提高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这一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约翰·穆勒[3]指出贸易的直接经济利益是基于比较利益的贸易更有效地利用了世界的生产力,贸易扩大了市场的范围,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率,增长了储蓄和资本积累,使得穷国有机会消除国内短缺、克服国内市场小的规模不经济、加速向发达国家学习。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ertilOhlin)认为,相对资本禀赋,也即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等投入要素的供给状况决定一国的比较利益。他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而使贸易各国的福利均得到提高[4]。(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罗伯特逊(D.H.Robertson)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5],指出贸易对一国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即将国际贸易放在该国经济增长动力源泉的地位上。在50年代,美籍爱沙尼亚学者诺克斯(R.Nurkse)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这一命题。他认为,19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是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6]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将产出增长中由投入要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部分与由技术进步所引起的部分区分开来,并定量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马歇尔等人提出的外部经济、规模经济等概念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特别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启示[7]。(三)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学说1979年克鲁格曼(Krugman)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内贸易学说,主张“把规模经济和比较利益相结合,作为贸易产生和贸易利益的主要原因”[8],他全面论述了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通过出口扩大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理论迅速发展。以E·哈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始从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来寻找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E·哈根认为出口需求扩大,从而导致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的采用,结果不仅是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出口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这就不仅增加了国民收入,出口产业新技术的外溢效应,也会在其他非出口产业产生连锁反应,最后使整个国民经济实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显然,出口贸易是否会推动经济增长的条件是它能否刺激并实现技术进步的关键。三、有关于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对出口导向经济增长假设命题的实证研究,其方法总的来说有三类:第一类是利用跨国(地区)数据运用相关系数来检验ELG;第二类是用基于回归分析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利用跨国数据(地区)数据检验ELG假设;第三类是运用不同的时间序列分析技术来检验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国外的相关研究1995年Kwan&Kwok[9]利用取对数后1952—1985年的年度数据,运用双变量系统VARL模型的Granger(LR统计量)检验,采用ZA(Zivot&Andrews)单位根检验及RE准则,同时在考虑了人口、国内投资占国民收入比率两个变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实际国民收入与出口之间的关系,认为出口贸易带动了经济增长;Liuetal(1997),利用取对数后的1983(3)—1995(1)季度数据,运用双变量系统VARD模型的Granger,Sims&Hsiao(1981),与Geweke(1984)检验方法,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及EG-ADF协整分析技术,分析了我国实际GNP与出口及实际GNP与进出口总额之间的关系,发现运用Granger& Hsiao方法支持ELG,且实际GNP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运用Sims方法支持出口贸易带动经济增长,实际GNP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运用Geweke方法发现出口与实际GNP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进出口导向经济增长;Shan&Sun(1998b)采用调整的月度数据,在一个6变量VARL系统中,运用Toda&Yamamoto发展的Granger(Wald统计量)因果检验,利用ADF与PP(Phillips&Perron)单位根检验及AIC与SC准则,在考虑了能量消耗、劳动力、实际进口与资本支出变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1978(5)—1996(5)年实际工业产出与出口的关系,发现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二)国内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主要是通过计量模型的方法对该问题来进行研究。总结他们的关于出口与经济的增长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结论:第一种是,认为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但不显著,例如李文(1997)[10],许和连等(2004)[11],包群等(2003)[12];第二种是,认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不强,例如赖明勇等(1998)[13],杨全发等(1998)[14],彭福伟(1999)[15]等;第三种是指出出口与经济增长的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例如魏巍贤(1999)[16],沈程翔(1999)[17],赵陵等(2001)[18]。杨春燕(2006)[19]分析了东盟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双边贸易宏观表现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东盟主要国家经济增长与其对中国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东盟主要国家与中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东盟主要国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确实拉动了其国内经济增长,即支持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xport—LedGrowth,ELG)假设命题。黄任强(2007)[20]对1925—1978年和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925—1978GDP与出口额这两个随机变量之间并不存在着Granger因果关系;1979—2005年的GDP与出口额数据显示,出口的增长是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即出口对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用图表来总结国内对此研究的成果,如以下表1:表1国内学者对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表研究者研究年份运用的模型或者方法结论李文1997经济增长模型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作用赖明勇1998简单线性回归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强杨全发1998对巴拉萨和费德建立的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是很明显彭福伟1999从净出口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并非高度相关 魏巍贤1999因果关系检验和方差分解出口与经济增长是单向因果关系沈程翔1999协整检验出口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赵陵2001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经济增长在短期是出口导向型,但长期不是包群2003出口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出口贸易通过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促进经济增长沈坤荣2003利用引力模型贸易与人均资本量呈正相关许和连2004广义岭—偏最小二乘法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杨春燕2006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东盟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支持出口导向经济增长黄任强2007Granger原因关系检验1925—1978GDP与出口额之间并不存在着Granger因果关系;1979—2005年的GDP与出口额数据显示,出口的增长是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四、浙江省的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浙江省是对外贸易经济发达的省份。良好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浙江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对外贸易经济依靠其先发优势和体制优势,通过专业化产业区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出口贸易无疑是促进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1978年至2008年,浙江省的生产总值从123.72亿元增加到21486.92亿元。同时,外贸出口大幅上升,1993年至2008年,浙江对外贸易增长迅速。1993年浙江贸易出口430500万美元;2008年浙江贸易出口1542.82亿美元。可见,出口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五、评述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比对研究,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来说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自亚当·斯密以来,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大卫·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的这一理论。二十世纪新经济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兴起更是将这一研究推向高潮。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罗伯特逊提出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指出贸易对一国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即将国际贸易放在该国经济增长动力源泉的地位上。而E· 哈根则认为出口贸易是否会推动经济增长的条件是它能否刺激并实现技术进步的关键。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关注的焦点和主要工作内容,国内外知名学者都对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课题作了研究,提出各种相关理论。我国的学者大都认为,由于我国对这一课题的实证研究起步比较晚,对其实证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还未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研究方法,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这都给实证分析工作的开展增加了负担和难度。当务之急是,要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统一各种理论,并且建立一个完善的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2.[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981.[3]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1.[4]伯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M].商务印书馆,1986.[5]罗伯特逊.国际贸易论文集[C].商务印书馆,1949.[6]R.诺克斯.世界经济中的均衡与发展[M].商务印书馆,1961.[7]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8]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贸易学(中译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Kwan,A.C.C.andB.Kwok.Exogeneityandtheexport-ledgrowthhypothesis:thecaseofChina.SouthernEconomicJournal,1995.[10]李文.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7.[11]许和连、赖明勇、徐青松.基于GRPLS回归的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N].管理科学学报,2003.[12]包群、许和连、赖明功.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上海经济研究,2003.[13]赖明勇、雷京、石亚娟.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预测,1998.[14]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5]彭福伟.怎样看待目前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J].国际贸易,1999.[16]魏巍贤.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1999.[17]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1999..[18]赵陵、宋少华、宋思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19]杨春燕.东盟主要国家对中国出口贸易与其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6.[20]黄任强.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1]闫海春、马德山、丁丽丽.基于VAR模型的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Miguel-A’ngelGalindoMarti’nandAgusti’nA’lvarezHerranz.RegionalExportsandEconomicGrowth:TheCaseofSpanishRegions[J].InternationalAdvancesinEconomicResearch.2006.[23]PareshKumarNarayan,SeemaNarayan,BimanChandPrasad,ArtiPrasad.Export-ledgrowthhypothesis:evidencefromPapuaNewGuineaandFiji[J].JournalofEconomicStudies.2007.[24]StephenMartin,KeithHartley,BernardStafford.TheeconomicimpactsofrestrictingUKarmsexpor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Econcmics.199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