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分析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分析

ID:39574849

大小:30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06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分析_第1页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分析_第2页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分析_第3页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规律分析【摘要】本文对广州地铁6号线盾构2标区间盾构隧道施工过程的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盾构施工过程地表沉降规律及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沉降槽分布形式、沉降随时间发展规律、沉降量概率分布的统计分析等,并用数学函数加以表达。研究结果对今后类似工程施工过程的隧道周边建(构)筑物的保护,施工参数的优化以及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参考价值。【关键词】盾构沉降拟合第4页1.引言地铁交通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由于盾构施工法的安全性和先进性,盾构技术在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地铁隧道多位于城市中心

2、繁华地带,地下管线和地面建筑物众多,施工过程多少都会扰动地层,要完全消除地表沉降是很困难的。盾构施工过程的沉降会对地面建筑物的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引起破坏,国内外已对施工沉降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沉降计算模型[1,2],如Peck模型(1969),Attewell模型(1981),O’Reilly-New模型(1982),藤田模型(1982)等。国内专家也对国内地铁盾构施工过程的沉降规律进行了总结[3]-[5],得到了许多具有共性的认识。但由于广州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对沉降规律的定量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对广州地铁6号线2标区间盾构隧道施工过

3、程的地表沉降规律及其影响范围进行研究,以期对今后类似工程建(构)筑物的保护,施工参数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2.工程概况广州地铁6号线2标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区间隧道由两条并行的单线隧道组成,其中已完成施工的【大坦沙站-如意坊站盾构区间】左右线隧道间距8.1~26m,左右线隧道总长2859.2m,隧道埋深4.7~27.8m,线路最小水平曲线半径500m,最大坡度30‰。盾构机采用德国HERRENKAG公司生产的土压平衡式盾构(EPB),盾构机刀盘直径6280mm,采用盾尾同步注浆(砂浆)方式。隧道衬砌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片,管片环外径6

4、000mm,内径5400mm,管片宽度1500mm。【大-如盾构区间】上覆第四系为人工填土层、淤泥层、淤泥质土层、淤泥质粉细砂层、粉质粘土、粉土层、冲积-洪积粉细砂层、冲积-洪积中、粗、砾砂层、冲积-洪积土层、可塑或稍密~中密残积土层、硬塑或密实状残积土层。下伏基岩白垩系、石炭系棕红色、红褐色岩石,风化程度不均一,软硬夹层较多。3.沉降观测方法3.1观测仪器及要求采用精密水准尺仪,铟钢水准尺、30m检定过的钢卷尺进行沉降观测。线路沿线一般的多层建筑物和地表沉降,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高程中误差≤±2.0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

5、±1.0mm。3.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正常情况下,沿隧道中线上方地面每隔5m布设一个沉降观测点,每隔20m建立一个监测横断面,该断面垂直于隧道中线,每个断面上布设5个观测点,其中隧道中线上方一个点,左右间隔5m各一个点。对于软弱土层、或埋深较浅的区域,应根据隧道埋深和围岩地质条件,加密监测断面和测点。当隧道上方为混凝土路面时,常布设两种沉降观测点,即分混凝土路面及路面以下土层两种,路面部分沿线路中线每2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观测点直接布设在路面上,以量测路面沉降量;为了防止路面硬壳层不能及时、准确反映地层实际沉降情况,造成路面下方虚空,需

6、钻穿混凝土路面并在路面以下地层中打入短钢筋布设观测点,以便对地层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3.3项沉降观测频率盾构机机头前10m和后20m范围每天早晚各观测一次,并随施工进度递进;范围之外的监测点每周观测一次,直至稳定。当沉降或隆起超过规定限差(-30/+10mm)或变化异常时,则加大监测频率和监测范围。4.沉降槽分布形式分析第4页4.1横断面沉降曲线图1、2是不同里程处隧道上方地表横断面沉降槽分布曲线。一般地,隧道中线上方沉降量最大,沿两侧逐渐减小,大部分沉降曲线形状基本符合Peck的正态分布曲线。但有一部分沉降曲线左右并不对称,特别是左线

7、隧道(后行)沉降曲线,大部分向右偏移,即左线隧道右上方地表沉降量较大,这除了与左右地质条件差异有关外,主要是由于受先行隧道(右线隧道)的影响,此外还可能与注浆以及刀盘旋转方向有关。因此,地表沉降量最大值往往不是在隧道中线上方,而是出现在左右线隧道之间偏向后行隧道中线附近,当左右线间距较小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图1横截面沉降槽分布曲线图(左线隧道﹝后行隧道﹞)图2横截面沉降槽分布曲线图(右线隧道﹝先行隧道﹞)关于横断面沉降槽分布规律前人已进行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沉降槽计算模型,如Peck公式(1969),Attewell公式(1981)

8、,O’Reilly-New法(1982),藤田法(1982)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Peck公式,其他公式基本可看作是对Peck公式的修正,仍保留沉降槽形状服从正态分布的假定。Peck公式对描述均匀地层条件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