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ID:39537585

大小:5.51 MB

页数:67页

时间:2019-07-0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_第1页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_第2页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_第3页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_第4页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胸心肿瘤科梁英平副主任医师环境污染概念:由于人类活动使有害的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公害:是指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公众造成的危害,表现为公害事件与公害病。自然灾害(本质属原生坏境问题)环境污染的来源进入环境并引起污染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1.生产性污染:a.工业生产过程中可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主要是各种工业化学品,工业生产中的“三废”;b.管道泄露;c.农药残留2.生活性污染:垃圾、粪便、污水等生活废弃物,

2、若处理不当可造成环境污染。水源污染生活燃料粪便医院污水可导致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卵污染3.交通性污染:交通运输工具等产生的大量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噪声等。船舶往来及海上事故可造成水体油污染。4.其他污染:电磁辐射、放射性废物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环境的迁移作用:生物圈是一个整体,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在不同介质间迁移转化进行循环,只要影响到其中一个环节,必然会影响其他的环节。环境的自净作用:是指少量的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境,可经过各种自然过程而消除或减少,可使环境复原。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物理作用:扩散、稀释、沉降、吸附、蒸发等途径。化学作用:

3、通过氧化、还原、分解或合成。生物学作用:生物氧化与生物拮抗、植物的吸收与光合作用。环境的转化作用:化学结构发生改变,形成二次污染,毒性增加,危害加大。生物转化作用: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在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的生化代谢过程汞甲基化有机汞生物富集作用:某些污染物在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提高,最终可显著高于环境介质中的浓度。湖水中DDT的浓度为0.00005mg/L时,湖水中藻类鱼类水鸟鸟类体内的DDT浓度为77.5mg/L,为水中含量的151万倍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环境污染影响的地区和人群广泛一

4、个城镇、地区,甚至全球性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健康影响时间长慢性、潜在性为主影响人体健康的作用因素复杂多因素、多种同时存在,一种污染物可具有不同的生物效应局部、全身;近期、远期;当代或下一代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健康损害是复杂、多样的,范围和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按损害性质分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间接效应1.急性危害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接触(进入人体)所引起的,快速、剧烈,呈明显中毒症状、疾病暴发,甚至死亡。2.慢性危害由于低剂量的环境污染物长期反复作用于人体,污染物在体内负荷量蓄积,其产生的损害不断累积,二造成的特定的病理反应,

5、如水俣病和痛痛病。慢性毒作用又可分为:慢性中毒(特异性中毒)慢性非特异性影响(常见病、多发病的增加)水俣病这是汞引起的著名环境公害病,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而得名。患者具有明显神经症状如突发性惊吓、两眼斜视、吞咽困难、阵发性抽搐、口腔张开而不能说话,有的小孩眯着眼睛发出狂笑,不能自已。症状严重的,可出现痉挛、麻痹、意识障碍等急性发作,并很快死亡。除人体受害外,动物如猫的中毒表现也引人注目,主要是集体向大海狂奔,即所谓狂猫跳海。水俣病远期危害环境污染物损伤人体的遗传机制。诱导人类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人类基因库和遗传负荷改

6、变,形成遗传性疾病,并可诱发肿瘤、畸胎和出生缺陷。潜伏期长影响当代及子孙后代健康,后果严重而深远。致突作用(mutagenesis):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突然的、可遗传的改变,并导致遗传表型的变异。突变发生在体细胞:肿瘤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不孕、遗传性疾病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外环境中主要致癌因素有三类:物理性因素:如放射性,紫外线长期强烈照射;化学性因素:97年公布的肯定致癌物共有74种,其中54是化学性因素。(苯并(a)芘:肺癌;β-萘胺、联苯胺:膀胱癌)生物因素:乙肝病毒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致畸就是母体

7、接触环境有害因素后引起胎儿先天畸形,表现为机体形态结构异常。如:溶剂苯系化合物、二硫化碳和农药敌枯双可引起畸胎等。4.间接效应: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间接性的。温室效应大量的煤、天然气和石油燃料被用在工业、商业、住房和交通上。这些燃料燃烧时产生的过量二氧化碳就向玻璃罩一样,阻断地面热量向外层空间的散发,将热气滞留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制冷剂氟利昂(CFCs)能破坏臭氧层,也是强有力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生物性传染媒介(蚊、蚤和虱等)增多,导致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黄热病

8、等的发病率增加;危重病人和老年人受炎热应激反应的死亡数可明显增多。“温室效应”是全球气象变异,产生灾难性干旱和洪涝,并使南北极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