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394954
大小:1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02
《特种高温合金事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特种高温合金事业奋战在一线的教授级高工——记钢研高纳特种高温合金事业部经理柳光祖2011年01月02日 柳光祖同志系北京钢研高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种高温合金事业部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另外还担任着北京钢研高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505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柳光祖在工作中时刻起着带头和表率作用。在他的带领下,ODS高温合金研究领域在科研、生产、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攻坚克难树标兵 近几年来,柳光祖主持和参加过多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课题1项、“863”高技术
2、课题4项、军工配套重点课题5项、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项、国家高新工程二期技改项目1项。凡是由柳光祖承担的科研课题,他都能圆满地完成科研计划内容。为了国家军工任务的需要,他克服种种困难,提前完成了军工技改项目中的某些关键任务,为满足我国重点武器型号对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高温合金材料的急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氧化物弥散强化(ODS)MGH754合金是我国xxx重点武器型号的关键新材料,该合金材料的研究技术难度大、生产工艺复杂,目前只有美国能够生产,在国外属于军工受控材料,限制向
3、中国出口。由于MGH754合金是用在极端高温的环境下,工作条件十分苛刻,所以目前尚无其它替代材料可用。柳光祖毅然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MGH754合金的研究课题是国家重点军工配套科研项目,柳光祖担任课题组长,负责研究方案、制定工艺路线、组织协调、参与实施等全面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下,他带领课题组成员,以踏实认真、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发扬敢于拼搏、默默奉献的工作精神,连续攻克了纳米氧化物颗粒强化相的研制、高活性元素中间合金的成分研究、机械合金化工艺、热挤压工艺、热处理工艺等多项技术难关,建立了
4、机械合金化理论模型,指导了机械合金化工艺的顺利实施。该研究课题荣获了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实用技术成果优秀奖,所研制出的合金材料已经通过了台架试车和飞行考核,完成了由中航集团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现在已经定型批产。柳光祖主持研制的MGH754合金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研制成功并获得正式应用的氧化物弥散强化高温合金,此举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国家重点军工型号的需要。 因为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贡献,柳光祖先后获得过多次科技奖励,其中包括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实用技术成果优秀奖1项、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准发
5、明专利4项;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26篇,曾获北京市冶金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参与撰写了《中国航空材料手册》及《特殊钢手册》等。他还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员工和优秀员工标兵等。 勇挑重担破瓶颈 随着我国xxx重点武器型号的装备部队和批量生产,对氧化物弥散强化(ODS)MGH754合金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但是由于生产设备还处于实验室的规模和水平(严格地说绝大部分只是用于实验室研究的仪器设备),生产能力非常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用户的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在极短
6、的时间内,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迅速扩大到批量生产的规模。为此,课题组又遇到了两大“瓶颈”难题:一是机械合金化制粉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军方的数量需求;二是国内最大的热挤压机组由于服役时间30多年,逐渐老化、设备能力下降(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工作状态达不到以前水平,导致MGH754合金生产的热挤压关键工序不能按照原有的技术要求完成,无法向军方及时提供质量合格的合金材料。 由于MGH754合金的变形抗力很大,国内最大的热挤压机组也只能在其设备极限工作状态下才能完成所要求的挤压工艺,国内其它小型的热挤压机组根本满足不了MGH
7、754合金的热挤压生产。基于国内现有的热挤压设备状况,为了生产出质量合格的MGH754合金,最可行的方案就是尽快研究新的热挤压技术工艺以弥补现有热挤压设备能力的不足。在此情况下,国防科工委和中航集团公司都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工作组。钢铁研究总院作为我国唯一能够生产该合金材料的单位,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为了尽快解决所面临的困难、攻克批产过程中的技术难关,柳光祖带领课题组成员勇敢地挑起了“压力”和“责任”两副重担。他主动放弃了院里选派去澳大利亚学习的机会,带领研究室全体工作
8、人员不怕困难、不畏艰苦、团结拼搏、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展开科研攻关。 他不畏远途劳累、条件艰苦,在北京、四川、西安、沈阳、宝鸡等地频繁地来回奔波。为了研究新的热挤压工艺技术,柳光祖在短短的9个月内先后6次到钢厂、下车间进行试验。每一个工艺细节他都要亲自跟踪、记录,与车间技术人员研讨技术方案、指导工人操作实施,经常是早晨进车间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1点钟才能休息。由于工作压力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