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相关问题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相关问题

ID:39387430

大小:1.84 M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7-0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相关问题_第1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相关问题_第2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相关问题_第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相关问题_第4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相关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相关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相关问题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感染科孙建华背景早在处置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时候,就曾发现过一些病例实验室诊断为阴性的病例,临床诊断出血热很勉强---有的专家尽管尚不清楚这些病例的诊断,但一直作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进行处置。后来…随着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疫情的进一步减低,这种病例越来越引起专家的关注有的专家曾认为此类病例就是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一种。背景2006年,我国首先在安徽省确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其他省份陆续也有散发或死亡病例的报告。卫生部于2008年2月下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指南(试行

2、)》,包括我省在内的部分省开展了无形体病的监测和调查工作。但迄今为止,尚未分离到病原体。2010年4月份以来,在对无形体阴性的病例标本检测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2009年底,在湖北的1例病例中发现“病毒”的线索中国疾控中心并于2010年5月20日印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方案(试行)》。背景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争议是“一个故事的两个阶段”,还是“两个故事”?2010年8月,国家CDC专家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到病毒,最终确定为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

3、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长为6368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柄状结构。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Uuk

4、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从发病率高峰月份情况看,夏季蜱活动频繁的月份(5月-10月发病率较高。1.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2.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3.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我国报告病

5、例份分布FirstoutbreakofHGAinChinaRetrospectiveconfirmedpositivecases初步证实并进一步调查SurveyofoutbreakisconductingFirstoutbreakofHGAinChina三、致病机制1)侵染细胞:布里亚病毒主要侵染人血液中性粒细胞2)病理:病理改变与免疫损伤有关,而与细菌负荷量无关。参与病理损伤的细胞因子主要有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10(IL-10),但缺乏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以及IL-4。感染后的中性粒细胞黏

6、附功能、循环移动、脱颗粒作用、呼吸爆发以及吞噬功能明显下降。感染中性粒细胞后,可影响宿主细胞基因转录、细胞调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进而造成免疫病理损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SFTS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蜱可能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传染源目前尚未完全确定。临床特征:发热伴中毒症状,不同程度的多器官损伤,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例出现局部的孤立或者多个淋巴结肿痛。少数病例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者出现死亡。临床表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

7、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201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临床表现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201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潜伏期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

8、201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确切证据:1.蜱叮咬后5天发病(1例)2.人传人7-14天(5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尿常规检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