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26703
大小:29.6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5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8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理科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1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著名的历史学者李慎之在《“封建”一词不可滥用》一文中说道:“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时代”,文中的“封建时代”指的是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2.“春秋末到战国时代,人文思潮达到了全面兴盛时期”
2、,各学派纷纷“提出各自的要求与愿望”。这种“人文思潮”的兴盛是指A.三教合一B.百家争鸣C.春秋大一统D.学在民间3.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温故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4.“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出自A.孔子B.韩非子C.老子D.墨子5.下列哪一项思想主张是属于道家的?()A.民贵君轻B.为政以德C.无为而治D.
3、兼爱、非攻6.春秋时期,有学派主张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争,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该学派是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7.《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韩非子主张()A.“事异则备变”B.厉行赏罚,奖励耕战C.加强君主集权D.勤劳耕作,不要好高骛远8.“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该观点属于学说A.儒家B.道家C.墨家D
4、.法家9.史书载:“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的汉初这一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10.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A.《诗经》B.《春秋》C.《韩非子》D.《礼记》11.学者江晓原指出,“古人之所以热衷于虚构或牵合天象记录,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天象记录可以直接为具体的政治措施提供帮助。”其思想依据是A.三纲五常B.敬天保民C.天人感应D.格物致知12.儒家思想自汉武帝后
5、之所以能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原因是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C.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D.它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13.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A.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B.墨子“简爱”思想C.孟子“性善论”D.老子“无为”思想14.《北魏律·名例》规定:“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这一规定表明A.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B.经济发展促进了道德提升C.儒法结合成为统治思想D.司法灵
6、活且凸显儒家伦理15.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A.否定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意识D.批判周孔之道16.有学者认为,理学“骨子里渗透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理学内容中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坚守忍耐与关注现实人生B.哲学思辨与对宇宙自然的思考C.因果轮回与注重气节品德D.积极入世与探寻宇宙万物本原17.自宋代以来某些统治者曾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这反映了A.古代中国“三教合一”的文化特
7、点B.古代统治者重视引导人们信仰宗教C.儒、释、道受到古代统治者同等礼遇D.古代统治者治国理念因循保守少有变化18.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李贽19.(题文)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A.诚敬存之B.读圣贤书C.发明本心D.端坐澄心20.20.朱熹《语类》:“昨日虽看义当为然,而却又说未做无害;见得利不可做,却又说做也无害;这便是物未格,如未至。今日见得义当为,决为之;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这便是物格,知得至了。”
8、下列对朱熹的阐述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重义轻利B.注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