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10621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5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3《学与问》整课时 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与问》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课题23、学与问教时第一课时日期2017年1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之间的联系,明确只有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成为知识的主人。3、了解本课说理文的独有特征,明白证明过程中的事例要典型、有层次,并且事与理之间要对应。重点与难点了解本课说理文的独有特征,明白证明过程中的事例要典型、有层次,并且事与理之间要对应。教学过程时间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2常规性积累引导学生背诵本课有关学与问的成语名句。学生朗读、熟记成语、名言。5核心过程活动一:复
2、习旧知,了解结构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的这些成语、名言都是有关哪方面的?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方面的文章,题目叫——《学与问》。让我们也一起来做一回有学问的人。3.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那大家还记不记得以前也学过一些和这篇课文类似的文章?我们把这一类文章叫做——说理文。4.它的一般结构还记得吗?有关于学习、学与问方面的。齐读课题。《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结论全班作答全班齐读个别回答个别回答、教师板书13活动二:自主学习,交流预习单1.请大家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找出这篇课文的观点和结论,再和
3、同桌交流一下,看看答案是否一致?2.出示第一小节内容、最后一小节,明确文章的观点和结论。3.相机教学词语(板书:相辅相成)4.交流事例: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我们来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事例?(1)作者用了哥白尼、沈括的事例。预设:我和同桌的答案不一致,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本文的观点是……我和同桌的答案是一致的,我们认为本文的观点是……学生交流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交流全班交流(1)先来学习哥白尼事例,谁愿意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这部分讲了什么内容?5.了解哥白尼。6.下面我们按照相同的方法,先自己默读沈括的事例,然后来交流主要内容。7.老师在检查同
4、学们的预习单的时候,发现还有部分同学出现了有3个事例的现象!相机教学词语“能者为师”。你还知道这方面的哪些名人名言?8.小结:所以,说理文在说理的时候,一般都采用名人名言,这样更具说服力。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例;(渗透方法:抓重要语句或者关键词。)哥白尼探索奥秘,从小爱发问。沈括不解诗意,请教无果,观察思考解疑团。出示预习单: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小节,想一想:第3小节是不是事例?为什么?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进行概括,其他学生相机点评。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并阐述理由。13活动三:小组合作,理清层次1.现在我们已经清晰地知道,作者为了证明本文的观点,选取了哥白尼和沈
5、括的事例,下面我们就一起把目光聚焦这两个事例,一起也来学一学、问一问!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2.小结:看来,说理文所举的事例,不仅要有典型性,说理也要步步深入,层次递进,这样才有说服力。同学们真不错,不仅会学,而且会问,会思考,都是有学问之人啊!学生按照要求小组合作组长组织组员进行两个事例的学习:1.小组长先组织组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两个事例,并用波浪线画出每一个事例阐述的道理;2.你们小组在这两个事例的学习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每组选择1个组内认为有意义的问题,全班交流。预设:1.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2.这些事例和它们小节所讲的
6、道理之间有什么关系?3.我们在课前看《拓展阅读》上面的一些写勤学好问的故事,觉得它们跟书上的事例的写作方法不太一样。4.出示:两个事例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5.事例与对应的道理之间位置可以交换吗?……4活动四通过故事,了解反面论证1.这篇课文,作者选用了2个事例,从正面证明了他的观点。同学们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事例,那么你能试着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也来试着为文章增加一个事例吗?2.大家很聪明,一学就会。那我们思考一下:我们刚才所写的事例能加进去吗?为什么?3.有没有别的办法为本文增加事例呢?大家还记得《滴水穿石的启示》中写雨水的那个事例
7、吗?大家看,其实我们可以增加这样的事例,来从反面证明本文的观点。出示: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得到了一块皇帝赏赐的“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老人死后,两个儿子把匾分成两块。哥哥拿了一个“学”字,从早到晚只是读书,从不提问。弟弟拿了个“问”字,专门提问,却不读书。结果两个人都一事无成。看来,只学不问,或者只问不学都是不行的,只有把学和问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有学问的人。师:学完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这样告诉两兄弟——出示:学问学问……学与问是……学生交流事例。点评标准:语言简洁吗?事例典型吗?事理对应吗?不能,只能替代,因为重复了。轻声朗读事例。思考、作答。学生
8、交流,生生点评。思考、交流。提示学生,回忆《滴水穿石的启示》证明方法。学生思考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