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2678
大小:109.5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25
《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江淮水利科技·2011年第1期9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探讨欧岩峰(安徽省水利信息中心安徽合肥230022)摘要在总结全省水利信息化发展成就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存在问题和发展的瓶颈所在,针对性地提出了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发展目标和方向,并就下一步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成就发展思路对策安徽省属南北气候过渡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延伸至县区,21个单位开通了6000余门防汛专网电话。河流众多、水系复杂,以致洪涝旱灾频发,水利工程建设管1.3成功研发一批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理和防汛抗旱任务极其繁重。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完成全省
2、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一期工程建设,系统覆展和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防汛抗盖17个市、12个厅直属单位,建成1∶25万的水利空间数据旱指挥调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顺应新形势的要求,全库,初步建立了大型水库、重点中型水库、长江与淮河干流重力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健全全省水利信息管理要堤防、水闸的工情数据库,实现防汛抗旱综合信息的存储、和防汛抗旱调度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以防汛抗旱信息化带发布、检索等信息服务功能。建设全省水旱情信息、水库管理、动水利信息化,为全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防汛抗旱指挥水利移民管理、水土保持管理和大型水库洪水预报调度等应调度提供信息保障和信息支
3、撑平台,以水利信息促进水利用系统。现代化。1.4平稳运行水利电子政务系统1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成就建成厅机关协同办公系统平台,初步实现网上办公,提高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于“九五”期间,进入本世了工作效率。门户网站发展步入新阶段,其宣传影响力不断扩纪后,水利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服务和办事功能逐步增强,网站访问量显著提高,主汛期快,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防汛抗旱工作中日访问量最高达2万余次。2009年12月被水利部办公厅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予“全国水利行业优秀政府网站”称号。1.1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系统2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国家防汛抗旱
4、指挥系统建设和“工程带水文”项目建设的良好机遇,在全省建成10个水情分中心、9个旱情分中2.1信息采集站点密度不足,时效性不高心。建成基本雨量站870处,其中65.5%实现自动采集;水位全省基本站点中还有34.5%的雨量点、48.6%的水位点仍监测断面366处,其中51.4%实现自动采集;墒情监测站111依靠人工测报,墒情监测站网尚未覆盖到沿江江南8个市。工处,其中95个站实现自动采集;建成42个重要防洪工程远程情采集刚刚起步,工程远程视频监视站点数量少,重点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全省13座大型水库、部分重要中型水库重要节点自动监控覆盖率低。流量自动采集还是空白。信息采和56座闸站
5、安全监控系统。集手段和通信设施相对落后,信息采集可靠性和时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1.2全面建成防汛抗旱骨干网络系统基本建成全省防汛抗旱通信骨干网,构建全省防汛抗旱与2.2防汛抗旱网络不健全,覆盖面不广水利信息通信传输平台,系统覆盖省水利厅、全省17个市、12全省还有8个市防汛抗旱地区网没有形成,50个县(区)个厅直单位和全省水文系统,并与省政府、水利部、流域机构实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全省水文系统的异地视频会议系统尚未现互联互通。开通省水利厅、各市水利(水务)局和部分厅直单建成,没有形成完整的省市县三级网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制位等35个单位的远程异地视频会商业务,9个市视频会商系统约了防
6、汛抗旱信息的传输效率与资源共享。收稿日期:2011-1-13作者简介:欧岩峰(1963.~),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防汛抗旱管理工作。安徽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探讨·欧岩峰10建设与完善省水利数据中心,集中建设基础性、全局性的2.3资源开发不够深入,共享水平低水利基本数据信息库。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低,水利信息化标准不统一,享目录,完善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整合资源,提供统一的数据数据库结构不规范,水利数据中心只是初步建立了防汛抗旱服务。业务数据库,且基础数据不足、存储分散,水利工程数据库、社3.3.3完善信息预警系统,实现水旱灾害预警及时化会经济数据库、
7、图形库没有集中建成,数据利用率低、共享能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水情、雨情、工情、墒情采集系统力弱。和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汛情、工情和灾情实2.4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滞后,功能不完善时监测预警,提高应对灾害的及时性、时效性。目前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只完成了一期工程,系统功3.3.4完善通信传输系统,实现防汛抗旱通信传输网络化能不够完善,在信息收集、统计分析、洪水预报、防汛抗旱会商建成覆盖全省的防汛抗旱专网,初步实现省市县防汛抗支持与管理、调度模型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