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013571
大小:2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3
《八上《石壕吏》教学设计(刘婷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石壕吏郫都区实验学校刘婷婷一回顾诗人杜甫(详见教案本)唐代现实主义诗人,1400多首诗歌,诗作从总体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尊为“诗圣”;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二介绍写作背景,引入叙事诗《石壕吏》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
2、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此时杜甫被贬官,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所经之处,民不聊生,所见均是征夫怨妇的愁眉苦脸,所听均是别家出征的哭泣,人民苦不堪言,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三吏”“三别”据此写成,是其抒写民间疾苦最深刻的作品。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诗作。三确定字音,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结合注释,感知诗意;强调
3、重点字词;(此处可请学生将本诗改成一幕短剧表演)四理清诗歌情节;1.画出诗中表现时间的词语;暮开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夜发展听妇前致词夜久高潮妇从吏夜归天明结局独与老翁别2.前四句:致词的由来/起因【开端】点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有吏夜捉人;(黑夜突袭,凶狠阴险)烘托出一种兵荒马乱、人心惶惶的氛围,为这出悲剧的上演提供了典型的环境。1.最能表现吏与妇尖锐矛盾冲突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对比鲜明,一方态度蛮横,一方处境凄苦)2.老妇人的致词——主体部分;(致词的内容:苦
4、述家中不幸)【发展】“致词分为几层意思?妇人究竟有多苦?”服役惨状,已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家中困境,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自請应役,保全家人;【高潮】3.老妇家中的境况是如此的凄苦,她的苦诉是否打动了差役?老妇最终被抓走了吗?从哪里能看出来?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暗含诗人感受:同情;【结局,致词的结果】五“老妇”的致词全是官吏步步紧逼而成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完成表格,可分角色体验朗读)仅用120字生动再现了真实并不简单的故事,语言精练,构思巧妙:从诗题看,官吏应是主角,但是却暗写;只用
5、“吏呼一何怒”点出其蛮横霸道;老妇人却用明写,如“抒情独白”般的自述,她不会主动把这家情况讲得那么周全,实质都是差役逼迫下所说,藏问于答;老妪:危难中挺身而出,敢于承担苦难,为他人牺牲自己;吏:阴险蛮横,无同情心;六激趣探究,揭示主题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实在是无话可说,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唐军已经兵败邺城,与叛军拼死决战,非补充兵源不可,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
6、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但人民已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于心不忍,军民他都要顾及,难以兼顾,极其挣扎痛苦;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主题——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含蓄批评官吏的蛮横冷酷,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他沉郁顿挫的诗风。)七作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