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09243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8
《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实践与思考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之一。80年代末传入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尝试使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本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并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基本理念。合作学习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要求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个人责任,并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
2、有效解决组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小组共同目标。它可以直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容量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要求,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增进社会技能、社会情感以及创造能力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呢?一、体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方法1、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同一组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常常出现相互指责、讥笑挖苦、各自为政等现象,这和学生没有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有关。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用丰
3、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在学习前滚翻时,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要求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小组之间进行表演和比赛。在竞争面前,学生意识到个人表现与小组荣誉是息息相关的,为了更好的完成动作,各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保护、相互鼓励,特别是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都主动帮助暂时不能完成动作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不断的加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学习气氛十分融洽。2、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组建合作
4、学习小组,而不是完全使用固定的分组模式。例如进行耐久跑练习时,由于学生的运动水平差异较大,我按学生的体能情况进行了分组。这样在练习时,我就可以对不同的体能小组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对体能好的小组可以要求训练时间长一些或要求做变速跑的练习,相反,体能差的组可以减少练习时间或要求进行跑与走相结合的练习;又如,在进行跳高教学时,我按学生跳跃的高度进行了分组,并且让学生在不同高度的场地进行练习。这样分组,有助于小组成员在练习的过程中,互相切磋,互相鼓励,提高技术,增进友谊,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当然,除了按体能和技能进行分组以外,我有时也会根据教学内容进
5、行随机分组。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跑比赛时,为了达到各组间实力基本相同的局面,我只是按照学生的站位进行随机分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公平、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活泼、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进行分组,教师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练习,善于用新颖或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则喜欢小组讨论,在辩论中开阔思路,得出结论;有的学生喜欢突出耐力的运动项目;有的学生则喜欢突出速度的体育运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
6、时的教学中,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根据学生的这种差异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确定合作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3、重视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保障,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小组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应注意的是,无论那一种评价,都应该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多给予表扬鼓励,来达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合作兴趣的目的。比如在教授跨越
7、式跳高时,我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并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思考几个问题:动作的技术水平是否提高?练习是否积极认真?跳跃的高度是否有所提高?练习的过程中是否指导帮助过他人?同时要求组内的学生互相观察,回答问题,这样,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评价,也完成了组内的互评。同时我会对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小组成员的成绩有提高的小组进行表扬;而对于有的小组内各别体胖或素质差的同学,我则从跨越式跳高技术的某一部分给予了大力表彰,结果小组学习的效果也很突出。当然,只表扬无批评的无劣性评价有些偏颇,有时善意的、间接的批评也能起
8、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一节实心球课上,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练习,在其中一组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第一位学生投完实心球后磨磨蹭蹭还没有把球拣回来,第二位学生就开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