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19467
大小:3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16
《全力打造五金城(五金产业集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全力打造“中国五金产业工贸城” 河东区五金制造加工业是河东区的传统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以生产剪刀、锤子等五金工具闻名全国,素有五金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我区立足优势,高点定位,强力运作,坚持把五金制造加工业作为全区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倾力打造“中国五金产业工贸城”,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五金产业 五金制造加工业是河东区的特色产业,也是河东区的支柱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河东区发展五金产业具有“三大”优势。一是产业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东五金已从传统的五金走向现代大五
2、金,五金产业产品涵盖1.1万多个品种,其中出口创汇产品1000余种。二是市场优势。五金市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推动产业市场趋向优化。临沂五金城是江北地区最大、功能最全、辐射最强的五金产品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是河东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河东五金走向世界的重要舞台。三是区位优势。河东区紧靠全国三大商品批发市场之一——临沂商品批发市场,近海临港,水陆空交通发达,区位非常优越,交通十分便捷。东临日照、岚山、连云港三大港口,兖石铁路横亘东西,陆海大通道胶新铁路临沂北站位于境内,临沂飞机场与全国主要城市通航,三条国道和两条省道纵横交错,京沪高速、日东高速和已开工建设的长深高速、岚枣高速,构成城
3、区“井”字型外环。建区以来,河东区立足自身优势,高度重视发展五金制造加工业,特别是2007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带动和商贸兴区战略,将五金制造加工业作为全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和两大产业集群之一重点发展、优先培育,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促进五金制造加工业加快发展的意见》、《规模企业扶持奖励规定》、《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大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规范、引导和推动、促进了五金制造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三年来,五金制造加工业年均递增25%以上,占工业比重达到15.66%,真正成为河东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区发展起九曲、相公、凤凰岭
4、、太平4个五金制造加工专业镇,82个专业加工村,590家制造加工企业,2100多户加工专业户,带动从业人员2万多人,形成了以强盛工具、启阳工具、天星工具、天得五金、力士达五金为龙头的五金产业集群。2008年,全区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33家,年出口创汇1.2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全区五金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86亿元、利税7616万元;全区自营出口权备案五金企业50多家,其中有出口实绩企业34家,出口创汇6839万美元。 二、依托五金市场,倾力打造江北地区最大的五金钢材物流基地 临沂五金市场始建于1987年10月,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占地达765亩,建筑
5、面积36.58万平方米,拥有沿街营业楼16000平方米,营业房1700余间,是我区打造“中国五金产业工贸城”的重要载体和优势所在。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改造提升,集聚发展,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为此,2008年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区长任指挥的五金钢材市场改造提升指挥部,将五金钢材市场改造提升作为河东区服务业发展“三大板块”之一——商贸物流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全区全年一号工程重点推进,投资1.5亿元完成了五金产品原辅材料基地——钢材市场的整体搬迁,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截至目前,五金市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7亿元,店铺摊位326
6、5家,国内860家企业在市场设有经销点,带动场外10万余名群众从事配套生产加工、仓储、运输信息配载及餐饮服务,真正实现了河东五金产业的腾飞发展。城内经营日用五金、工具五金、建筑五金及机电产品、金属材料、制造加工设备等产品达到23大类、1.1万种,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五金类产品集散中心、国内同行业第二大批发市场、江北地区最大的五金专业批发市场、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市场主要经营管理者兼任了中国、山东省五金机电商会副会长等职务。2008年实现市场成交额64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内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今年4月份,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命名为“中国五金产业工贸城”。五金市场的繁
7、荣发展,为河东五金产业的腾飞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强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升五金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力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的路子,是我们打造“中国五金产业工贸城”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在我们矢志不渝的强力推动下,企业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引进先进的产品检测设备和高水平的检测人员,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注重新产品开发,增强了企业和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