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可控硅_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电工研究可控硅—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分析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陈国华【摘要】在最近几年以来,可控硅半导体技术在实际的工作中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交流网路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了通过整流对直流电机进行直接控制这一构思。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可控硅-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可控硅;直流电机;调速系统通过对比和比较直流电机跟以往中开环控制可以说是自动控制系统里最那么该系统会按照设计规定的要求自动的交流电机,发现它的结构较为复杂,为简单方便的控制方式,具有以下主要进行调节。在维修的过
2、程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不特点:系统的输出量不会对系统的控制2.可控硅-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过它的起、制动性能比较优越,而且在量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控制器跟被控制在直流电机调速系统里面,被控制调速的过程中还能在比较大的范围里面对象两者之间只存在正向的控制,无法的对象是直流电机,转动的速度是该电保持平滑。本文所说的直流电机调速系进行反馈控制。机的输出量,所以计算直流电机转动速统主要包括的元件有:可控硅、磁放大在某些印染设备采用的控制方法就度的表达式为:器以及直流发电机等。在该系统中由于是开环控制,负载的大小以及
3、电源电压应用到了可控硅,而可控硅能够更高倍的波动情况会对电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数的将功率放大,并且体积比较小,使的转动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无法进行用寿命相对较长,具有良好的快速性自动调节。由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可以利等,因此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到目前为止闭环控制的主要特征有:系统的输用三种方式对直流电机系统进行调整速已经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出量会直接对控制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度,分别是对电枢电压V进行调节,对应用。在某造纸厂中,有机的将可控硅也就是说控制器和被控制对象二者之间磁通φ进行调节,对电阻
4、进行调节等。整流器应用到了设备系统当中,有效的除了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之外,还能够进一般在调速的过程中会同时调整电压和实现了平滑的调速过程,而且在自动控行有效的反馈。图1显示了该控制方法磁通,到目前为止自动化系统大力推广制在基础上,保证了该厂的纸张生产产的示意图:利用可控硅电源对电压和磁通进行有效量,提高了纸张的质量水平。闭环控制大多数时候是通过反馈作的调整,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调速方1.反馈控制系统的简要概述用实现的,因此通常也把闭环控制成为法:在结构上,可以将自动控制系统明反馈控制。一般在反馈控制系统
5、里面,2.1采用电压负反馈的方式进行自确的划分为开环和闭环控制两部分。其如果外界环境对输出量产生一定影响,动调速接负载的输出电压为4.86V左右,接上中,而追对于每一款手持终端因配备不ofTrenchPowerMOSFETWithStrainedSi/SiGe负载后,输出电压极不稳定,从图8中同的电源电路。所需要的电压电流参数MultilayerChannel.ElectronDevices,IEEETransactionson,2011,58(5):1517-1522.可以看出,电压变化频率很高,平
6、均电不同,功率也就不同。针对与10KV电气[8]RenminLi,SongyuLiu,LeiFang.Theupscaling压也被拉低为3.69V左右。经过多次调设备的手持终端,对其要求进行了电源frommicroscopicPNPmulti-iontransport试实验,把外围器件也依次改变重焊,硬件电路的设计,最终实验成功,不但modeltomacroscopicPNPmulti-iontransport结果表明,在PCB电路板中,MP1542外应用于此手持终端,也对其他相关移动model,2
7、010,7:65-72.围器件离芯片较远和电源线及地线的线设备电源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9]陈琛,何乐年.恒流/恒压充电方式的锂电池充电器宽较细时,就会出现以上现象。当电容芯片[J].半导体学报,2007,28(7):1030-1035.此类元件离芯片较近时,相关频率才能参考文献[10]朱继元,周德俭,吴兆华.板级电路振动分析及元器稳定,芯片才能正常工作。[1]庞吉耀.基于软件编码的中速红外技术在FTU中的件布局优化技术研究[J].电子机械工程,2007,23(1):1-4.应用[J].现代电子
8、技术,2010,3(314):200-204.重新对升压电路外围布局后,重新[2]胡世敏.基于S3C6410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制作PCB电路板,按照原有元件参数进作者简介: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1,34(20):63-66.行焊接,接入相同锂电池电压。如图8谢志远(1964—),男,博士,华北电力大学教[3]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所示。授,研究方向:配网自动化和电力系统通信。育出版社,2000.3.刘建宁(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