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65107
大小:23.5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07
《如何正确看待“痕迹管理”汇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如何正确看待“痕迹管理” “痕迹管理”是近年来谈论比较多的一种管理方式,从机关到企业,从地方到军营等,几乎都有运用。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的运用欠当、有悖本意,正如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可见,对“痕迹管理”这一问题必须要有科学的认知,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正确运用,使之在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痕迹管理通俗讲是对一个单位或个人在平时
2、工作中做了哪些事、怎样做事、做的结果如何等,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原始资料展示出来并加以证实。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中,痕迹管理既是对生产环节、工作流程的有效监控,也是对质量问题、事故等责任追究的基本证据,它对于提高人们的职业精神和提高安全、质量意识,是大有裨益的。那么,痕迹管理为何在一些单位和部门遭到诟病呢?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注重适度原则,将其作用价值用偏了、用过了,一方面事情不论大小,一律要求工作留痕,甚至“不留空白、不存死角”,迎接检查各种各样的方案、记录、图片等资料,迎检资料需要几张会议桌
3、才能摆下。另一方面就是事无巨细、录必求全,对各项工作的记录要求越具体越好、越详细越好,不仅时间、地点、人员、缘起等“要素”要全,而且还要保证一定的记录的字数、页数、簿数和图像张数、时长等。如此这般,基层干部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些无谓的事情上。如此“痕迹管理”无疑颠倒了干工作主与次、轻与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甚至因为这些繁文缛节、附赘悬疣而影响正常的学习教育、服务群众、解难帮困等,成了地地道道的形式主义。 “痕迹管理”到底应不应该有?“痕迹管理”作为开展工作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并非无意义
4、,错就错在一些同志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所谓“绩”,就是业绩、绩效,这要求我们必须把业绩和绩效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追求和最终目的,而留痕只能作为管理手段,手段必须服务于目的,而不是相反。所谓“心”,就是心思、心力。这要求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明确根本目的是什么,把全部心思心力用在工作上,用在提高工作成效上,而不能用心不专,把心思用在留痕上。同时还要善于从中获得经验和体会,每做一事必有所获。作为上级机关来说,不能把工作痕迹作为衡量下级工作业绩的主要标准,而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根
5、本标准还是要看完成任务质量、看群众满意度。 正确运用痕迹管理,关键要把握“要、精、随”三个字,所谓“要”,就是对重要、重大、关键的事情留有“痕迹”。比如传达学习上级决策部署、党内组织组织生活会、服务群众的有关事项等,应留有“痕迹”,以备查验。所谓“精”,就是记录留痕要精炼,不能记流水账,要拣最重要、最关键、最能说明问题的东西进行记录,做到惜墨如金、用时最短。所谓“随”,就是随着工作开展一同进行,就像身子与影子一样,是自然而然留下的,而不是为了留痕而留痕。如果我们把握好这几点,相信痕迹管理就不会
6、成为负担,而是会成为促进工作的有力抓手。3篇教师实习体会七篇【篇1】不知不觉中,来到引xx小学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与班上的同学也都相互了解了,虽然一开始我们之间还不是很熟悉,但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们之间的了解也在慢慢加深。在大学时,我的身份更多的时候还是一名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大多的还是知识的增长。而在这里我是作为一名老师的,作为一名老师需要的东西就太多了。不仅是在工作生活上的,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需要的东西都太多了。在这里生活上更独立了,刚来的时候会有一些混乱,但现在以
7、由乱到稳。在工作上,虽然在学校学习到了很多,但大多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虽然有一些教学的理论,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向其他老师请教、自己思考体会,给学生上课,与老师沟通,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课程重难点的把握、课堂时间的把握等等。当我选择小学教育这个专业,当我来到引xx小学时,我满怀激情、热情,也曾经畅想过自己上课时的情景,可实际往往与想象有一定的差距。有时上课学生不注意听讲或是有上课说话捣乱的同学,班里的男生有几个比较调皮,上课时总是会搭老师话茬,一开始我可能会愣住,不知道怎么办,但我下课后也
8、会思考,想办法去应对解决。一个人的沟通能力也很重要。包括和其他老师的沟通、和学生的沟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这些都很重要。一开始我只是关注数学课上同学们的问题,在一段时间过后,我也帮助老师做一些班主任的工作,或是和学生家长去沟通学生的一些表现,这都需要我去增强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通过这段时间,我最大的收获是这段时间的我的成长,不断的学习努力,我们才能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篇2】何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一词最早出自于《论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