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86159
大小:6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24
《浅谈管理重视答题规范提高考试成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n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n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n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n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高考语文答题策略初探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李都明高考是考生在考场上能力的角逐,包括各种知识涵养、学科能力在内考试因素所构成的能力必然是考生取胜的关键,这是强调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背景下必须重视也理应重视的视点。同时,高考评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的讨论几年来也使诸如答题规范等非智力因素逐渐成为人们关注高考的一个新视点。尤其是分省命题以来,主观表述题的分量越来越占绝对主导地
2、位的我省高考语文学科,由于主观性强、书写量较大,而高考评卷与监控又常常陷于极为被动的状态,长期积淀,高考评卷形成了对答案表述特殊要求,规范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要求。这样,如何发挥考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够符合高考评卷的要求,不因答题不规范而造成不必要的丢分是目前高考状态下我们必须着重研究,考生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此外,由于高考命题的延续性,各种题型的设置以及答题要求也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了解这些情况、适应它的要求,无疑能使考生在考场上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因而,在高考复习中如果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注意答题的技巧与规范,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丢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得分。现对有关试题的答
3、题规范作初步的探讨,仅供参考。一、审题:要求与提示认真审清题干 切忌盲目下笔审清题干是正确作答的第一步。考生如果搞不清题干中所包含的设问倾向及考查落定点,就盲目下笔,往往会答非所问。纵然过后修改,也费时费力,且容易造成卷面污损,影响整卷的观瞻效果。比如,2010年的省质检中,选考的文学类文本第15题,题目的要求是:孔老输棋后“静卧繁思”,进而“大彻大悟”,他悟到些什么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有不少考生只注意到了“他悟到些什么呢”,而忽略了后一句“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11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就一口气列出了好几个内容,等到明白了要结合文本时,答题卡已经没有多少
4、空间可以展开了,造成了严重丢分的现象。同样是这一次考试,选考的文本第13题要求的是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可是有不少的学生却依据原来的选出不正确的两项作答,结果5分全部丢掉。可见,读清楚题干的要求虽不是能力,但却是至关重要的。有些题干既含有指令性的要求,同时也隐含着对解题的提示,如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掉歌①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
5、的颔联。(4分)答:[参考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第(2)题从艺术手法上设置问题,其中的第二小题“从‘景’与‘情’的角度”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为考生提示了这首诗写景上的特点。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2010年的省质检中: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第6题。西江①晚泊赵嘏②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注】①西江:指长江的九江至南京段。②赵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晚唐
6、诗人,曾官渭南尉。6.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请作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11重视答题规范 提高考试成绩诗前两句描绘了江上以及岸边柳浦桑村笼罩在暮霭中的朦胧之状,(1分)后两句转写夕阳中戍鼓声从远处传来,归船卸帆,水禽升飞。(2分)写景由静入动,极富动感,画意恬静、安宁,(2分)尽现晚泊之惊喜,一扫旅途之惆怅(1分)。(如从动静对比、有声无声对比等角度来赏析“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言之成理亦可。)其中的“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也为考生提示了这首诗写景上的特点。对此,考生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简要阐述。由于我省一再强调
7、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所以几年来考生的高考作文离题现象很少。但是这并不等于考生不用审题,理解作文试题的要求,明白自己的写作方向依然需要加以重视,比如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这也是一种”,考生就必须充分理解“也”字的限定与提示作用。再如2010年的省质检作文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杜甫曰“会当凌绝顶”,苏轼云“高处不胜寒”,林则徐说“山登绝顶我为峰”。关于“高峰”历来众说纷纭,对此,你有何经历或看法?【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考生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