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董仲舒、王充的哲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四、思维模式的转变秦汉之际,尽管新道家、新法家、新儒家三大思潮各有见解,相互争鸣,但它们之间又有共同点,这就是在思维模式上摒弃了韩非的“不相容之事不两立”(《韩非子·五蠹》)的思维模式,实现了向天、地、人相统一的思维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在思维模式上,三大思潮呈现出一致性。早在秦统一中国的前夕,在当时的秦国统治集团中,就为思维模式的转变问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争斗的双方:一方以秦相吕不韦为代表,另一方以秦始皇为代表。公元前239年,即秦始皇亲政前的一年,吕不韦组织众多宾客编著了《吕氏春秋》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吕不韦提出了一个不同于韩非思维模式的新的思维模式:
2、“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吕氏春秋·序意》)根据这种思维模式,《吕氏春秋》把天上、地下、人间的各种要素加以抽象,从时间上或空间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必须彼此协调,互相配合,否则就会破坏整个结构的稳定。因此,《吕氏春秋》十分注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吕氏春秋》重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统一,提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
3、时》)在生产活动中,人们必须并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自觉能动性。在人的社会关系上,《吕氏春秋》提出:“天道圜,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上下。”(《吕氏春秋·圜道》)认为应当像天与地的上下关系那样,建立君臣之间的上下关系,但君主必须贵公去私、无为而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上下不易,稳定运转。《吕氏春秋》的这些思想,无疑是试图改变秦王朝长期所奉行的法家思想路线。但是,吕不韦不仅没有能使秦始皇采纳其思想,反而遭到秦始皇的迫害而死。秦始皇一直都奉行韩非所主张的极端化的思维模式。这种状况,直到秦亡之后才出现改变。秦汉之际的三大思潮,认真汲取秦亡的教训,都在思维模式上
4、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三大思潮都认为,在观察世界、思考矛盾、处理问题时,必须把天、地、人三要素统一起来加以考虑,而不应当只从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部分上来加以考虑。新道家文献《黄帝四经》称:“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十六经·果童》)“王天下者不以幸治国,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十六经·前道》)新法家人物晁错称:“动静上配天,下顺地,中得人。”(《汉书·晁错传》)新儒家人物董仲舒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春秋繁露·立元神》)“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圣人见端知本,精之至也;得一而应万,类之治也。”(《春秋
5、繁露·天道施》)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就构成了秦汉时期人们的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对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了解这种思维方式,秦汉哲学的一些重大问题是难以理解的。①司马谈:《论六家要旨》。②贾谊:《治安策》。③《礼记》中的《礼运》、《中庸》、《大学》篇。思考题:黄老之学在西汉初为何会在中国思想世界中取得主导地位?又为何会被董仲舒所代表的新儒学所取代?第二节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本节主要讲四个问题:一、 董仲舒其人其学及其著述;二、 二、“天人感应”理论;三、 三、“天道不变”思想;四、董仲舒哲学的历史影响。一、董仲舒其人其学及其著述董
6、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他自幼好学,博通儒家经典,以研究《春秋公羊传》著称,是西汉今文经学大师、秦汉之际新儒家思潮的集大成者。汉景帝时,曾任博士官。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作为贤良文学受到征召,三次上殿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探讨天人关系问题,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君臣二人间的问答,后人称作《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对策》),保留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董仲舒的著作很多,保存至今的有《春秋繁露》一书。这是董仲舒的哲学论文集,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对他所处时代的大问题——如何巩固新兴的大一
7、统封建国家的问题进行探讨。一方面,董仲舒对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作了认真的汲取。在他看来,要想避免秦王朝的覆辙,就必须寻找一种制约大一统国家君主至上权力的机制,防止由于君主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各种社会矛盾的紧张和激化,导致大一统国家的动乱和崩解。另一方面,董仲舒又积极从理论上论证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合理性、永恒性。他力图为封建社会的长久存在找到哲学上的根据,从而把大一统封建制度的社会关系及统治秩序凝固化、永恒化,把与这些社会关系及统治秩序相联系的伦理道德凝固化、永恒化。可以说,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就是以此为核心而展开的。要理解董仲舒的哲学思想,须从此处入手,否
8、则会不得要领。二、“天人感应”理论如何来制约大一统封建国家君主的无上权力,防止这种权力无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