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11990
大小:367.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5-19
《周易经传方位观念的文化意义与学术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周易》经传方位观念的文化意义与学术价值─兼论〈说卦〉、帛书〈易之义〉及汉代式盘的方位观杨济襄:作者简介:杨济襄(1969-),台湾彰化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文学博士。现为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春秋学、礼学、易学。著有【秦汉以前「四方」观念的演变与发展研究】(硕士论文)、【董仲舒春秋学义法思想研究】(博士论文)、〈荀子政治思想与其「礼」论的关联〉、〈《春秋繁露》之公羊义法探析〉、〈孟子政治思想剖析〉、〈董仲舒春秋学中的诠释方法与思维方式〉,近年来闗注晚清经
2、学史议题,持续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发表〈通义与异议:孔广森对公羊学关键论题的统筹与澄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奉本》「远外近内」说之商榷〉、〈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灭国」词义论释之商榷〉、〈龚自珍《春秋》学的经世特质及理论架构〉、〈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对公羊学的扩充与新诠〉一系列学术论文。2004.08.25-29前往中国广州参与「第六届两岸中山大学中文系学术研讨会」发表〈孔广森《公羊通义》与何休《公羊解诂》释经观点之异同〉。除经学研究外,亦投入台湾礼俗之田野访查实务,于高雄中山大学开设「生命礼
3、仪与文化诠释」课程,获得台湾教育部补助设置「生命礼仪与文化诠释」专门网站:http://yangy.chinese.nsysu.edu.tw/932life。提要《周易》之方位观,因为经、传成书时代的不同,而反映出四方与八方的两个方位体系;「经」的部分,坤、蹇、解三卦的卦辞,呈现的是在「四方」阶段的方位观,以「西、南」为利,「东、北」为不利,其实有文化史上方位象征之意义,不该只是以占卜偶得之雷同视之。「传」的部分,〈说卦传〉有「八卦方位」之说,〈说卦传〉企图说明八卦在万物生成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功能,并试图架
4、构起宇宙万物生长演化的系统;对照出土文物:汉代「式盘」、帛书《周易‧易之义》,与今本〈说卦传〉,我们可以得知,〈说卦传〉方位的探讨,对于《周易》的理解,同时含有文化史及学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关键辞:四方、八卦方位、说卦传、帛书、式盘、汉代、五行壹、写作缘由《周易》本来是周代通行的占筮书,内容包括卦、卦辞、爻辞,《庄子.天运》云:「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可见,到了战国后期,这本占筮书就已经在经书的行列中,《汉书‧艺文志》载《易经》十二篇,颜
5、师古注曰:「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可见汉代所谓《易经》已包含经、传二部分。此外,在《易纬乾坤凿度》也载有「十翼」的称呼:2易学与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几教,……作九问、十恶、七正、八叹、上下系辞、大道、大数、大法、大义;易书中为通圣之问,明者以为圣贤矣。但是,由前后文意可看出,其所谓之「十翼」,篇名与今本所谓「易传」(易大传)之「十翼」并不完全相同。今本号称「十翼」的《易传》为〈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其中〈彖〉、〈象〉
6、、〈系辞〉三传各分上下篇,其余则每传一篇,故传有七种,实为十篇。这种说法始见于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第六论夫子十翼」:文王《易经》本分为上、下二篇,则区域各别,〈彖〉、〈象〉释卦亦当随经而分,故一家数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郑学之徒并从此说。今本所谓《易传》之「十翼」究竟成于何时?《史记.孔子世家》曾指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
7、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可见唐代孔颖达所提到的「十翼」,也就是今本《易传》的若干篇名,在西汉司马迁的时代已经存在,但是在《史记》的这段文字只提到五种《易传》,其余两种:〈序卦传〉、〈杂卦传〉却没有交代。世传《易传》的作者是孔子,孔子作《十翼》的说法,一直到宋代才开始由欧阳修提出异议,他在〈易童子问〉: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七十八,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据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元刻本))台北:商务,1967。中说:童子问曰:「〈系辞〉非圣人之作乎?」曰:「何独〈系辞〉焉,〈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
8、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昔之学《易》者杂取以资讲说,而说非一家,是以或同或异,或是或非,其择而不精,至使害《经》而惑世也。」欧阳修以后,关于《易传》作者的问题,陆续有人提出来讨论。近人如钱穆、冯友兰、顾颉刚、李镜池、高亨诸位先生都加入了讨论的行列:参见钱穆〈易经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台北:东大,1966)。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顾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