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049798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5
《2012.3.20哲学何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哲学何谓?日期:2012-03-19作者:来源:文汇报哲学何谓?——俞吾金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演 正是通过对哲学何谓的解答,解答者选择了一种确定的哲学观,从而自觉地从这种哲学观出发去探索具体的哲学问题。如果一个研究者只注重对具体哲学问题的思考,却缺乏总体上的哲学观,他的思想就会始终处于碎片化的状态中,这样的研究者充其量只能成为哲学匠,却无缘升格为哲学家,更不可能成为原创性的哲学家。 俞吾金哲学博士、中国哲学界首位长江特聘教授。现为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中华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现代哲学
2、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哲学基础理论、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已经出版《问题域的转换》、《从康德到马克思》、《重新理解马克思》等个人学术著作二十多种,迄今在教学和科研上已获得十一项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一等奖。 哲学何谓?用通常的话说就是:什么是哲学?用英语来表达,就是Whatisphilosophy?哲学研究者之所以要不断追问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哲学自身的不确定性。与一切实证科学比较,哲学缺乏一个共同认可的确定的研究领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促使哲学家们不断反躬自问哲学何谓?以便在变化着的时代背景下对哲学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 其二,正是通过对哲
3、学何谓的解答,解答者选择了一种确定的哲学观,从而自觉地从这种哲学观出发去探索具体的哲学问题。如果一个研究者只注重对具体哲学问题的思考,却缺乏总体上的哲学观,他的思想就会始终处于碎片化的状态中,这样的研究者充其量只能成为哲学匠,却无缘升格为哲学家,更不可能成为原创性的哲学家。 其三,只有当研究者不断追问哲学何谓时,才能在哲学研究中始终保持新鲜的,即永不衰竭的、怀疑的、批判的精神。在哲学研究中经常遭遇到的情景是:当某人站在哲学殿堂之外时,总是充满好奇心地追问:哲学何谓?而一旦成了哲学系的学生,他就再也没有兴趣去追问这个问题了,仿佛他研究哲学必须以忘记哲学为代价。其实,这种不追问
4、的状态正是哲学思维衰退乃至死亡的一个标志。 哲学概念的来源>>>>>> 哲学不啻是对智慧的热爱,而且它本身就是智慧。智慧始终是充满生命力的、灵活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基础和核心的意识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而正是这种意识确保智慧永远不变质,也永远不僵化。 英语中的Philosophy,在希腊语中是φιλοσοφια,在拉丁语中是philosophia。把希腊名字拆开来:φιλο-是“热爱”的意思,-σοφια则是“智慧”的意思。因此,许多人把Philosophy理解为“爱智慧”。毋庸置疑,从事哲学研究(dophilosophy)必定包含对智慧的热爱,但“热爱”不过是一种情
5、感。尽管哲学包含对情感的研究,但它不应该被归结为感情。哲学,就其最基本的表现方式来说,乃是运用概念思维去探索普遍性的问题。哲学不啻是对智慧的热爱,而且它本身就是智慧。显然,智慧(wisdom)与知识(knowledge)之间存在重大差异。作为已然形成的观念,知识包含有生命的、活的东西和已然死亡了的、僵化的东西,因而需要加以甄别;智慧则始终是充满生命力的、灵活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基础和核心的意识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而正是这种意识确保智慧永远不变质,也永远不僵化。 众所周知,西方人称作philosophy的学问,在古代中国通常被称为“玄学”、“元学”、“理学”或“道学”。自
6、明代以降,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天主教耶稣会的一批传教士来中国传道布教,他们既带来了西方的宗教、科学、技术和艺术,也带来了西方philosophy不同流派的思想。然而,当时philosophy在中国的译名尚未统一,它曾被译为“理科”、“理学”、“性学”、“爱知学”、“智学”和“格致学”等各种名字。尽管这些译名在中国学术界流传一时,却从未得到过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 据陈启伟先生在“哲学译名考”中考证,在philosophy这个术语的翻译上,日本学者西周起了关键性作用。1870年,西周在其生前未发表的、由学生整理的讲演笔记《百学连环》中最早使用“哲学”这个译名。1874年,“哲学
7、”这个译名首次出现在西周公开出版的著作《百一新论》中。当时,这个译名还没有为日本哲学界普遍接受,直到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在编撰日本第一部《哲学字汇》时采用了西周“哲学”的译法,这一译名才逐渐成为日本哲学界普遍接受的名称。 众所周知,在《诗经》中有“维此哲人,谓我劬劳”、“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这样的诗句,而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哲”是通晓事理、聪明睿智的意思。有趣的是,日本学者西周用中国字创制出来的译名“哲学”又返回中国,成为中国学者普遍接受的对philosophy的定译。 许慎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