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958990
大小:29.3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04
《戏剧鉴赏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程名称:戏剧鉴赏论文题目:打开鉴赏中国古代戏曲的窗口专业:dudududsudud班级:08-1姓名:dudu性别:男学号:08000000000指导老师:du日期:10/5/28打开鉴赏中国古代戏曲的窗口作者:dudu摘要: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两种不同戏曲体裁的名称,它们既具备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在学习完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之后,感觉对话剧和戏曲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老师的要求下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下整理出了这篇关于中国古代戏曲一片论文。论文主要介绍元杂剧和一些明清传奇及大师汤显祖,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中国古代戏曲的魅力吧。关键词:中国古代戏曲鉴赏元杂剧明清传奇汤
2、显祖孔尚任一、有关元杂剧与明清传奇的知识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两种不同戏曲体裁的名称,它们既具备戏曲文学的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关于其区别,明人吕天成在《曲品》(卷上)中从音乐的不同、外在体制的长短、内在结构的繁简几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论述:“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演作传奇。杂剧北音,传奇南调。杂剧折惟四,唱惟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无杂剧则孰开传奇之门?非传奇则未畅杂剧之趣也。”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因其全用北曲曲调之故,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
3、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不相重复。因其形成于北方,受北方语言的影响,故曲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无入声韵。曲文平仄通押,讲究音乐的动听和声调的优美。如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曲用“正宫”,由“端正好”、“滚绣球”等十支曲子组成,一韵到底。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楔子一般只有一两支曲子。元杂剧的这一结构形式完整而严谨,但有时会限制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利于剧情的展开,所以有些剧本突破了这一结构,如王实甫《西厢记》。在表演方式上,元杂剧由一人主唱。据此,由正旦唱的称旦本,由正末唱的称末本。在旦本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
4、色都不唱,只用宾白;末本亦如此。这是从诸宫调里由女演员或男演员一人独唱的形式转化来的。例如关汉卿《窦娥冤》是旦本,四折唱词都是由正旦窦娥一人主唱;马致远《汉宫秋》是末本,四折唱词全由正末汉元帝一人主唱。元杂剧中的对话或独白称为“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日宾白,以其明白易晓也。”(徐渭《南词叙录》)人物的表情动作等舞台提示称为“科”或“介”。唱词、宾白、科介三者相互配合以刻画人物,表现剧情。课文《西厢记》(节选)、《窦娥冤》(节选)为元杂剧代表作。明清传奇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
5、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元灭南宋而统一中国后,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明清传奇与元杂剧在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在体制规模上,元杂剧以一本四折为通例,明代杂剧虽然有所突破,但规模仍然不大;而明代传奇短的也有十几出,一般都在几十出以上,在体制规模上更加自由和庞大。如《牡丹亭》五十五出,《长生殿》五十出。明中叶以后,传奇作者演奇事,绘奇人,抒奇情,写奇文,用奇语,成为一种文学潮流。历史剧、风情剧、时事剧、社会剧,各种题材的作品应运而生。第二,在曲调曲牌上,杂剧一折用一套曲子,曲子可多可少,
6、但都要使用同一宫调。明清传奇则不受此限制,可以“借官犯调”,除南曲外还可以适当采用北曲曲牌。南北曲合套的形式不仅得到了普遍运用,而且合套的形式也多样化了,有一南一北交替使用的,也有南北混用的。第三,萑演唱方式上,元杂剧是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对话和动作;传奇则有多种演唱方式,谁上场谁唱,使抒情和叙事的形式更加自由灵活。第四,在角色行当上,明代传奇比杂剧的划分更为细致,包括生、旦、外、贴、丑、净、末,还有~J-,,'-b、小外、老旦、小旦、小丑、副净、副末等。明中叶以降,大批文人染指传奇,使典雅的审美趣味和绮丽的语言风格渗入了传奇,所以,元杂剧和明清传奇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明清
7、传奇典雅绮丽的语言风格与文人的浪漫情思有关,它有利于文人学士抒发其细腻含蓄的思想情感,展示其委婉幽邃的内心世界,使传奇唱词成为可与诗词曲赋相抗衡的艺术品种。但与元杂剧语言的本色特点相比,显得典雅谨严有余,生动质朴不足。《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分别为明清传奇的杰出代表作。二、几篇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补遗配合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尽管对中国古代戏曲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分析,但由于这些课文全为节选,所以难以鲜明而完整地体现出原作品的艺术特色,放眼于大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