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75824
大小:38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10
《《木假山记》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木假山记苏洵介绍作者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著有《嘉祐集》。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他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推理,引物托喻,侈能使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木假山记》可以说是“远能见之近”“小能使之著”的典型。这篇文章从议论始,以议论终,这是宋人以论为记的特点,本文尤其典型。第1节: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树木的生
2、长,有的长出嫩芽(名作动)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抱粗(形作名)就夭折了。侥幸长成到可以用作(担任)栋梁的,就被砍伐了。不幸被大风连根拔起,被洪水冲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侥幸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就被人当作有用之材(名作动),于是就有被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形作名)和泥沙之中漂流沉没(状后),不知经过几百年时光,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遭到水浪拍击、虫蛀蚁食之后,有的形状好
3、似山峰一样的,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它把它做成木假山,这样之后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远离(形作动)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僻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古今异义)当作木柴(名作动)的,哪里数得尽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有着不幸的呢!分析课文由木之“幸”与“不幸”谈起,联系到写木假山。讨论: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都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1)不幸-----“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相比之下,2)幸运---“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
4、,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3)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更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第2节: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我家有一座有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当
5、我想到它(曲折的经历),就猜疑在这中间似乎有命运在起作用。况且,它长出嫩芽却没死,长到两手合抱却没夭折,可用作栋梁却没被砍伐,被大风拔起洪水冲走却没折断,没腐烂;没折断没腐烂,却没被人当作有用之才,以致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巧合啊。面对自己家里所藏的木假山,作者以为它是极其幸运的。讨论:在作者家里的木假山它的遭遇怎么样?它的幸运在作者看来是什么原因?“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为人所材”“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自己特别赏
6、识这木假山,联想到社会现实,作者只能归结为“数”了,也只能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了。分析课文第3节: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然而我喜爱木假山,却不只是喜爱它像山,而且对它还有感触;不只是喜爱它,而且对它还有敬意。我看到中峰魁梧奇伟,自然地蹲在高处,意态气概(古今异义)端正庄重,好像有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使动)的气派。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
7、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绝无丝毫逢迎依附的意思。啊!它们是值得敬佩的呀!它们是值得来(古今异义)有所感慨的呀!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感”与“敬”。“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一句,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由“爱”而“感”而“敬”的情感变化。作者爱这木假山不是因为它具有山的外形,不是外在美妙的形态,而是其内在的隐藏着的精神。采用了拟人化手法,形象逼真,形态生动。分析课文本文在咏木假山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人才问题的深沉的感喟与思考。树木的坎坷遭遇实际上是隐喻当时社会上人才遭受到的压抑与摧残。苏洵一
8、生政治抱负未能得到施展,于是在文中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