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73930
大小:204.7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10
《《基本讲课模板》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与东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04国贸2班.李光涛(200430202087)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代背景一、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与东亚地区合作滞后的反差.区域经济和贸易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多数国家重要的政策选择。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最主要形式,近年来自由贸易区在全世界得到了迅猛发展。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方面明显滞后,这里真正称得上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实际上只有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尽管东盟建立35年来其业绩已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但东盟国家日益感到必须进
2、一步扩大东盟的范围及合作领域,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居于更加有利的位置。为此,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倡议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其成员包括东盟和中、日、韩3国。1994年东盟首脑会议又提出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各国领导人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中国、日本和韩国3个经济大国均已在建立地区货币互换机制的问题上与东盟达成共识。东盟国家已认识到,作为次区域经济组织,东盟只能依托东亚这个大的经济圈,才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覆盖全区域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实际上还只是一个构想。究其症结,一是东盟不切实际的立场,二是日本、韩国互相猜疑。虽然
3、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一直是东盟国家的理想,但是,东盟一直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试图继续发挥核心作用,保持主导地位。“东亚自由贸易区”难产的第二个原因是日本、韩国的互相猜疑.尽管东盟过去在东南亚地区政治、安全领域合作中尤其在“东盟地区论坛”(ARF)中发挥过一定的核心作用。但是,相对于“东亚自由贸易区”13国20余亿人口来说,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等诸多领域无疑均不具有代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由其来承担领导者作用。1999年11月,韩国总统金大中在出席马尼拉举行的“10+3”会议期间,向朱镕基总理和小渊惠三首相提出了建立“东北亚经济合作体”的设想。在2001年的"10+3"会议上,金大中又
4、主张将"10+3"机制改为“东亚峰会”,并提出东亚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包括政治、经济、安全多个领域的“东亚共同体”,然而,东盟对上述提议十分谨慎,它们担心“东亚峰会”取代"10+3"机制后,东盟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就会丧失,因为“东亚峰会”将不再固定由东盟国家任主席和东道国了。作为世界第2大和第13大经济强国,有日本、韩国参加的“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潜力是极其巨大的。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它们又互不信任、互相猜疑。在2001年"10+3"会议上,日本对韩国“东亚峰会”的提议不做表态,只强调"10+3"机制要继续保持开放性。其主要顾虑是不愿与韩国等靠得太近,把"10+3"机制变
5、成排斥美国的阵营,从而影响自己“脱亚入欧”的形象,甚至丧失多年来从美国倡导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在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迅猛发展和“东亚自由贸易区”因困难重重而难于付诸实践的情况下,范围更小、同时更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提出也就势所必然了.二.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加深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冷战的原因,中国与东盟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直到1991年,中国才与所有东盟成员国建交或恢复了外交关系。1996年,中国开始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江泽民主席与东盟领导人共同确立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
6、关系。同时,这种政治关系的良好势头又为双方发展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2000年底,在朱镕基总理提议下,双方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加强经济联系、提供贸易投资便利。2001年11月初,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的第五届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10+3"以及中国与东盟领导人"10+1"会议期间,朱镕基总理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确定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重要合作领域;二是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三是加强政治互信与支持。消息传出,举世震惊。这是双方领导人高瞻远瞩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第一次承诺与他国达成自由贸易安排,堪称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可以说,进入新的世纪,中国与东盟
7、关系已形成政治互信与经济融合良性互动的积极态势。从表面上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构想到达成协议,只有一年时间。事实上,早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朱镕基总理就曾指示外经贸部组织专家开展关于相关的利弊评估和分析。在2000年11月于新加坡举行的第4届东盟加中国会议之后,双方决定成立经济合作专家组,在这一专家组内,各自又成立了联合研究小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研究小组形成了一份双方均能接受的共同报告,并向双方各自的领导人提交了此份研究报告。2001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