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

ID:36663104

大小:5.25 MB

页数:88页

时间:2019-05-09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_第1页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_第2页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_第3页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_第4页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保护自然资源,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为主题,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建筑物全寿命周期中的每一阶段中的综合品质,提高我国生态住宅建设总体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评估体系的构成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一、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一)住区区位选址目的:避免将建筑建在不适合建设的场地,减少区位选址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要求:相应国家规范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

2、(GB50180-199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83-1999)。措施:综合考虑土地改良、开发强度、防灾减灾、有利于营造健康卫生的居住环境及保护生态环境等几方面因素,选择住区用地。1、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住宅用地要求:保护耕地,在确保居住健康安全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荒地、废地进行改良,成为适宜的住宅用地,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措施:(1)禁止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绿地和湿地。(2)对废弃土地进行健康安全评估。(3)使用废弃土地进行改良、开发。2、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要求:住宅建

3、设应当保护绿地、保护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避免对原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措施:(1)禁止占用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物栖息地。(2)避免建设用地靠近城市水源保护区。(3)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和周围自然环境建立有机的共生关系,使场址及周围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标有较大提高。(4)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体水系。(5)对地下水系和形态作出评估,不过量抽取地下水,不造成地下水位下降。(6)采取场地环境恢复措施,减少因开发而引起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人文环境要求:住宅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到人

4、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继承、发扬文化传统的精华,突出地方特色。措施:(1)在人文景观方面,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空间和环境保护,将建筑密度、建筑高度控制在国家和城市规划规定的范围之内。(2)建筑形态和造型上尊重周围已经形成的城市空间、文化特色和景观。(3)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规,确定对场地内的文物进行保护的方案。4、选择具有开发潜力的再开发用地要求:优先选择已开发且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地区。措施:(1)重视城市中老化的居住区和危旧房改造,以及城市产业调整中工厂搬迁后用地的利用。(2)充分利用原有基

5、础设施,提高其使用效率。5、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选择适当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保持建筑用地、户外活动场地和绿化用地等各项用地平衡。措施:(1)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所规定的容积率和绿地率,合理确定户外活动场地和空地率。(2)充分利用地下空间。(3)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停车方式,在城市中心区,地面停车比例不超过停车总量的30%。6、有利于减灾和防灾要求: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及卫生健康,对自然灾害及疫病有充分的应对能力。措施:(1)对住区用地的地质与水文状

6、况做出分析,用地应位于洪水水位之上(或有可靠的城市防洪设施),充分考虑到地震、火灾、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2)对住区疫病防御的条件作出分析,充分考虑疫病发生时的应对措施。(3)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住区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7、远离污染源要求:保证住区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措施:避免位于污染源的下风或下游方向,保证空气、水的安全、卫生、清洁;避免噪声、光等因素带来的污染。室外空气质量、水质、环境噪声、场地电磁辐射和土壤氡浓度应当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规定。(二)住区交通目的:减少使用机动车造成

7、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求:住区与外界交通方便;住区附近公共交通便利;住区内交通规划有利于步行;设置便利的机动车停车设施;考虑安全、便利的自行车存放场地。措施:(1)与外界交通方便,周围至少有一条公共交通线路。提供符合标准的停车场地。合理组织内部交通,减少人车干扰。(2)距离住区少于5min步行距离(400m范围)有公共交通设施。(3)商业服务设施、活动中心、中小学和托幼等公用建筑与住宅联系密切,需进行合理布局,以减少住区内的车流量,并设置专用的步行道。(4)住区内

8、部交通使用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电动车。(5)室外停车场地应结合绿化,尽可能为车辆遮荫;采用透水性好的地面,利于雨水就地渗透。(三)规划有利于施工目的:避免由于施工对场地造成永久性破坏,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要求:规划设计要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不得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根据地形状况合理规划,减少土方量,土方量就地平衡。措施:(1)不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2)土方量就地平衡。(3)规划中考虑施工道路和建成后住区道路系统的延续性。(4)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