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免疫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ID:36420119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0

免疫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_第1页
免疫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_第2页
免疫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_第3页
免疫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_第4页
免疫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免疫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免疫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作者:王威指导老师:王子荣摘要:食品安全是世人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关乎着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食品安全,加快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就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以及前景展望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酶联免疫法。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法Abstract:Foodsafetyisconnectedwithpeople’shealthasasensitiveandburningissueofpublicconcern.Therefore,itisbothnecessaryandi

2、mperativetoensurefoodsafetyand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detectiontechniques.Thisarticlereviewsthecurrentstatusoffoodsafetyaswellasthecurrentdetectiontechniquesforfoodsafetyandtheirfuturedevelopment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sforstudiesondetectiontechniquesforfoodsafety.Keywords:foodsafe

3、ty;detectiontechniques;yellowaspergillustoxin;eu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引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食品研发有了长足的进步,丰富了食品的多样性,丰富了民众的餐桌,为改善和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更加注重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供应已经有了充足的保证[1]。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复兴,经济全球化程度逐步提高,食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也在逐步增加,这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了食品生产工艺,增加了生产与流通的环节,使得食品更容易受到

4、外界环境污染,对食品品质构成了威胁,也为部分食品生产者提供了不法生产劣质食品的机会。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食品质量保证和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可对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进行定性或(和)定量分析,以保障食品安全。目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较普遍的是仪器检测法,该方法具有灵敏、准确等优点,主要包括[2]:γ谱仪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inductivelycoupledplasma-massspectrometry,ICP-MS)、原子荧光光谱法(atomicfluorescencespectrometry,AF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tomicabsorpti

5、onspectrometry,AAS)、红外吸收光谱法(infraredabsorptionspectrometry,IR)、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高效薄层色谱法(highperformancethinlayerchromatography,HPTLC)、气相色谱法(gaschromatography,GC)、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等。但是仪器测定法要求样品的前期处理非常严格,检测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不适用于大量样品的筛选测定及现场的筛

6、选测定[3]。1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它们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18世纪时期,民众发现,谷物发霉后就不再适宜食用,否则会造成任何动物的中毒。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发现,种类繁多的真菌存在于发生霉变的谷物之中,黄曲霉

7、菌是众多霉菌中的一种。黄曲霉毒素具有荧光特性,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显出特征性荧光的波长是在265nm和365nm处。按照不同波长下显示的荧光颜色,可以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目前已发现20余种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有强致畸、致癌、致突变危害,主要体现在危害人和动物各种器官,特别是肝脏,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6]。黄曲霉毒素中致癌性及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B1,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其污染范围最广,破坏最强。常见于棉花种子、花生、玉米等谷物及其制品中能检测到。AFT作为一种剧毒生物毒素,AFT所有衍生物中,B1毒性居于首位,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

8、,氰化钾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