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405138
大小: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0
《镁合金表面处理工艺研究【详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镁合金表面处理工艺的研究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更多相关金属材料及金属加工设备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镁及其合金是有色金属材料中最具有开发和应用发展前途的金属材料。镁是一种轻质结构材料,质量为铝的2/3,钢铁的1/4。与钢、铝、塑料等工程材料相比,镁合金具有比强度和比钢度高,电磁屏蔽性能好,无磁性;无毒、可回收;极好的切削加工性能,极高的压铸生产率,尺寸收缩小,并且具有优良脱模性能,且加工成本低,尺寸稳定性高;具有超导和储氢性能;耐印痕性;良好的低温性能和导热率高等优点;镁还具有良好的导热、
2、导电性、尺寸稳定性、电磁屏蔽性、机加工性能以及再循环利用的性能;镁弹性模量低,约45GPa,减震性能好,适合于做承受剧烈振动的零件;镁合金压铸件比重小,比刚度大,铸造性能,机械加工性能和阻尼性能好。这些特性可使其成为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及电子工业中首选的结构材料,因此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虽然镁合金具有以上诸多优点,并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其进一步应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镁及其合金晶体结构为密排六方结构,决定了镁及其合金的塑性低,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均有明显
3、的方向性,在室温下变形只能沿晶格底面进行滑移,单一的滑移系导致其压力加工变形能力低。(2)常用的AZ,AM系列镁合金通常的使用温度为95°C~120°C,超过这一温度范围,合金的蠕变强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大幅度下降,限制了它在耐热部件、如汽车发动机部件和传动机构等零部件方面的应用。(3)限制镁合金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是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较差。镁的平衡电位为一2.37V,很容易发生氧化反应。镁在海水中的稳定电位为一1.6一一1.5V。镁在空气中与氧能够形成一层很薄的氧化膜,但氧化膜疏松、多孔,PB比为O.9
4、91],不能形成有效稳定的保护膜,导致镁合金的腐蚀反应可以持续发展下去。镁合金的耐蚀性差,是限制镁合金应用的主要因素。镁合金作为一种发展迅猛的绿色环保合金材料,在世界各国对能源和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背景下,成为目前国内外重新认识并积极开发的一种新型环保材料,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开发和应用潜力的“绿色材料”。长期以来,由于镁的
5、价格偏高、镁合金熔液易于氧化燃烧和镁合金材料的耐蚀性差等限制了其在民用工业的大规模应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镁冶炼技术的不断提高,镁及镁合金的价格迅速下降,镁合金熔液保护技术更加成熟,高纯镁合金材料耐蚀性的大幅度提高,以及人们对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镁合金成为迅速崛起的一种工程材料,用量每年以15%的速率保持快速增长,远远高于铝、铜、锌、镍和钢铁的增长速度,这在近代工程金属材料的应用中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的镁合金表面处理方法,一些方法已经在工业上得到小量的商业应用,但大多数方法还
6、处于探索和改进阶段。主要分表面改性和表面涂层处理技术。2.1表面改性技术2.1.1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电子束气相沉积是以电子束为热源的涂层工艺,通常是在真空状态下,利用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电子束轰击靶材使之熔化、蒸发,并在基体上沉积形成涂层。该技术自1907年首项专利产生以来有了很大发展。在该工艺中为了使蒸发物分子到达基体前的初动能不过多损失,以保证涂层质量的均匀性,一般保持蒸发距小于自由程,即蒸发粒子在到达基体的过程中几乎不与其他粒子发生碰撞。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应满足如下几点:第一,涂层沉
7、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有利于防止基体与涂层材料的污染和氧第二,选择较好的工艺参数,可以得到与蒸发材料的成分相同和元素含量基本一致的涂层;第三,冷却速度快、气相固化快。通过控制离子束参数和添加其他合金元素还可得到高结晶度、高强度的合金表面。2.1.2化学转化膜处理镁合金的表面会生成一层自然氧化膜,在pH值为11.5的溶液中生成的是Mg(OH)2膜,但这两种膜都起不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所形成的氧化膜的体积与所消耗镁原子的体积比为0.79。化学转化膜能提供比自然形成的保护膜更好的保护效果,更重要的是,使表面膜
8、从碱性转变为中性,使进一步的涂装保护变得更容易。化学转化膜处理方法常用的有2类:一类以磷酸盐作成膜剂,另一类以铬酸盐作成膜剂。目前技术较成熟的化学转化膜处理方法是铬酸盐处理,用以铬酐和重铬酸盐为主要成分的水溶液进行化学处理获得保护膜。2.1.3阳极氧化阳极氧化是利用电解作用使金属表面形成氧化膜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化学转化膜。这种膜不仅包含了合金元素的氧化物,而且还包含了溶液中通过热分解并沉积到镁合金工件表面的其他氧化物。阳极氧化工艺根据氧化处理液的成分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