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精校解析Word版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精校解析Word版

ID:36281883

大小:177.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5-08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江淮十校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何以普遍的规范来协调个体之利与整体之利?这一问题在传统文化中便展开为义利之辨。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根据儒家的观点,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便有至上的性质:“君子义以为上。”这里确认的首先是义的内在价值。后来的宋明理学进一步通过义与天理的沟通,对义的内在价值作了论证:“义者,天理之所宜。”“理”具有普遍必然的品格,义所以具有至上性,即在于它体现了“理”的要求。义一旦被赋予内在价值,便同时成为评判行为的主要准则。如果行为本身合乎义,则即使它不能达到实际的功效,也同样可以具有善的价值,所谓“惟义所在”,便表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儒家往往将义(当然之则)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履行道德规范(行义)本身当作行为的目的。这种看法带有明显的抽象道义论的性质。不过,“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

3、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中国历史上,“惟义所在”的律令,往往具体化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并出现了不少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就此而言,道义的原则确实可以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21-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当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事实上,儒家并不绝对弃绝功利。孔子到卫国,并非仅仅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如何,相反,倒是开口便盛赞该地人口众多。当他的学生问他“既庶矣,又何加焉”时,孔子明确回答:“富之。”“庶”(人口众多)和“富”在广义上均属于利的范畴。按儒家之见,利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恶,从社会范围来看是如此,就个人而言也是这样。“富而可求,虽执鞭

4、之士,吾亦为之。”即使圣人,也不能完全不讲利:“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一再强调要“见利思义”,如果不合乎义,则虽有利亦不足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一般来说,利首先与个人或特殊集团相联系,而个人(或特殊集团)之利往往并不彼此一致,因此,如果片面地以利作为行为的唯一准则,就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关系上的冲突,“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报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与利不同,“义”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唯其如此

5、,故能对特殊的利益关系起某种调节作用。历史地看,儒家突出“义”的普遍制约,反对唯利是求,这对于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确实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以义制利”的要求与“义以为上”的观念相结合,往往又导致了对功利意识的过度压抑。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则常常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从这方面看,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又明显地有负面的导向作用。(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义体现了具有普遍必然品格的“理”的要求,所以具有内在价值B.义一旦被赋于内在价值,合乎义的行为就可以具有善的价值。C.孔子在卫国,开口便盛赞人口众多,表明他不

6、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D.人人都片面地追求利,将会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关系上的冲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使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提出问题,然后按照义利的先后顺序分别展开议论。B.文章通过论证义的价值和利的价值,有力论证了“义利之辨”这个中心论点。C.文章在论证义的价值时,先论证义的内在价值的合理性,后论证义的社会价值。D.文章在论证利的价值时,使用了说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将义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行义当作行为的目的,这给人以正面的价值导向。B.-21-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并非就视利为恶,而是不

7、排斥对利的追求,甚至鼓励人们追求利。C.义在调节个体和整体之利上能起到作用,使得它具有普遍品格,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D.过分强调“义”,则可能会导致对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这其实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答案】1.C2.B3.D【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表明他不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错误,“孔子在卫国,开口便盛贺人众多”,表明他重视利。故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