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

ID:36234062

大小:102.0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07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_第1页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_第2页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_第3页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_第4页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_第5页
资源描述: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丁肇中:“拿诺贝尔奖,只是对很小的特殊领域有贡献,一个人不可能因为拿了诺贝尔奖,就把自己当成了什么都懂的‘万能专家’,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评价,我可没这么大的能耐。”     ——2002年9月16日至9月18日丁肇中在上海交大答学生问。                     何祚庥:只有问不到,没有不知道。                              “大实若虚”与“大伪似真”      ——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的“无所不知”                              蒲 鹤 年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40岁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接受采访或回答提问时,无论是本学科问题还是他学科问题,也无论提问者是业内人士还是业外人士,丁肇中最常给出的回答竟是三个字——“不知道”。国人初识者,无不谓之“怪”。  例如,2004年11月7日,丁肇中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回答:“不知道。”又有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又回答:“不知道。”有学生又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回答:“不知道。”   据当事者观察,丁肇中教授回答“不知道”时,态度诚恳,绝非故弄玄虚或“卖关子”。这位科学家曾解释说:“不知

3、道的事情绝对不要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   此前,2002年9月和2004年2月,丁肇中教授分别在上海交大和山东大学回答提问时,情况也是如此。尽管所提问题基本局限在丁肇中教授获诺贝尔奖的粒子物理专业,丁肇中教授竟然说:“拿诺贝尔奖,只是对很小的特殊领域有贡献,一个人不可能因为拿了诺贝尔奖,就把自己当成了什么都懂的‘万能专家’,对任何事情都可以评价,我可没这么大的能耐。”   无独有偶。2005年6月1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在北京工商大学发表演讲后,一位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提问:“从博弈的角度,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这些对社会制

4、度转型和演化的影响?”约翰.纳什听完后思考片刻,坦诚地说:“我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   以其“博弈论”蜚声世界的约翰.纳什,竟被一名大学生的博弈问题问倒了,令人大惑不解。因为上述问题显然具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似乎一般人也能敷衍过去,而大师级权威竟然自称没有能力回答,这岂不是自损形象?但纳什却坦然平静,并无愧色,更令人感到奇怪。   按当今国人之观念,世界知名科学家理应是“万事皆通”的,然而大师们即使面对“本专业”问题,竟然不是“不知道”,就是“没有能力回答”,表现得如此“无知”,似乎不可思议。   其实,这是我们少见多怪了。凡潜心于科学研究且颇有建树的科学家,无不如此。   

5、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一个人即使是超天才,穷其毕生精力,能在一个学科的一个分支上有所建树并能提出部分真知灼见已属不易,在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仍属外行实为正常现象,更不用说其他学科了。科学态度与科学成就往往互为因果:只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才能使得科学家取得成功,而取得成功的艰难历程又进一步锤炼了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大师们的“无知”不仅不是什么怪异和丢脸之举,而且恰恰是某种“必然性”的正常体现。也是任何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最为明智的选择。   对此,有文章评论道,一个学者不管多么伟大,也不可能无所不知。即使在自己有所建树的本学科,也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而且迟早会落伍

6、。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常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特别是像丁肇中这样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果在学术上没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对一些问题凭“想当然”表态,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那样,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面子,还有更可贵的品质和人格,还会给人类科学事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大智若愚,大实若虚”。认可了上述道理,我们不仅会对科学大师们的“怪”肃然起敬,而且今后会自觉地将这种“怪

7、”作为鉴别真、伪科学大师的试金石。如果现实当中有人成了无所不知的“万能大师”,人们就该当心了。   说到此,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我国的“万能科学大师”——中科院院士何祚庥。   “以常为怪”起因于“以怪为常”。我们之所以不习惯丁肇中的“怪”,部分原因是我们早已先入为主地习惯了何祚庥的无所不能之“常”。   尽管在国际科学界不为人知,但在国内,何祚庥院士的“全能性”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你看他老人家,几乎是天天亮相,日日露脸。一会儿电视台畅谈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一会儿因特网宏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