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69385
大小:5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06
《《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设计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理论支持】设计本课案时,遵循语文高效课堂设计基本理念,教者启发诱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注重引导,尤其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从教师的引导中收到益处。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让学生通过借助他人的帮助,在与别人的交流与合作中,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新的知识。基于这样的理论支持,《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设计,力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究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力争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言堂”转变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课堂,并且要求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主动去建构新
2、的知识,从而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学习本文生动、风趣而又幽默的语言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3.学习文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感知人物形象。2.品味细节:通过品味细节,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1.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出“男子汉”的概念。(2)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
3、步感知课文。2.检查预习。(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3.自主阅读。(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迅速地浏览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将相应的词句标出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大意。(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3)主体部分写了“我们家的男子汉”的那几个方面?是怎样安排材料的?【设计该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稍后的合作交流学习做好准备。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批注的要求不能过
4、高,只要能动笔读书,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4.小组合作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扣住教者的要求,各人先形成自己的答案,然后再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形成共识;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提交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由小组长做好记录,留待“全班交流”时解决。二、导5.全班交流。(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教师进行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本题的设计基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
5、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6.精讲点拨:如何来概括文章的段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法:①中心句概括法有的段落开头有总起句,有的末尾有总结句,有的段落中间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我们把它们称作“中心句”。可以直接用它们作为段意。但有的还需要稍改一下。这些句子大家已屡见不鲜,不必赘述了。②取主舍次法这种方法是从一段的几层意思中,选取其中的主要意思来概括段意,而舍去次要的内容。③层意相加法如果一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分不清主次,就必须把并列的几层意思相加起来作为段意。就是我们所说的加一加。7.深度
6、探究:探究题:一个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很多,如果不很好地组织材料,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作者是怎么来组织安排材料?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参考答案】作者按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材料分成几个方面,再加上小标题,就使得文章条理清楚,眉目分明。而且在本文中还可以使人清楚的看到小“男子汉”的性格是怎样逐步形成的。三、练1.涵咏积累。抄写文中优美词句2.达标检测。学生完成书后练习检测。3.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课后提升1.同步阅读。有条件的阅读《淘气包马小跳系列》2.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
7、的作业。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第二课时课前延伸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课内探究一、学1.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2)布置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2.检查预习。(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感受。3.自主阅读。(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迅速地浏览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将相应的词句标出来,感知人物形象:能够借助具体的语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2)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细腻描写
8、的精妙。(3)引导学生提出本文中不明白的问题。【设计该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具体感知课文。这一环节一方面继续培养学生“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