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和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葛超2011级化学班2011061406摘 要:针对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发展20世纪50年代,针对发达国家不断发生的化学毒物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的环境分析便成为这个阶段环境监测的主要特征。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人们认识到影响环境的因素不仅是化学因素,还有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环境监测逐渐
2、引入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加之发达国家环境立法逐渐完善,环境执法日益严格,对企业污染源排放的监控愈加重视,污染源的监测得到很大发展。这一时期的监测工作以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为主要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发达国家把环境监测焦点从对污染源监控转移到环境质量监控上来,使环境监测范围发展到面源污染及区域性环境质量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和宏观生态监测系统,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连续观察空气、水体污染状况变化及生态环境
3、变化,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质量,扩大了环境监测范围,提高了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的能力,为环境监测动态监控区域环境质量乃至全球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促进了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了监测的实时性、连续性和完整性。1 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定通过了环保32字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保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标志我国环保事业开始起步。(2)调整巩固发展阶段。资料1980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调整巩固
4、,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站,开展例行监测;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并制订了我国环保事业的战略方针,标志我国环保工作进入发展阶段。(3)充实提高深化阶段。1991年,国家环保局下达“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对量值传递、监测质量保证的具体内容和报告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作法;1992年,我国制订了《中国2l世纪议程》和《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1993年,国家环保局制订了“环境监测机构计量
5、认证的实施和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和考核要求,并正式出版了《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和创建优质实验室指南》,将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纳入了法制轨道;1996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大举措;1997年,全国科技规划会议把环境分析和监测方法现代化研究列为重点之一。2 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我国环境监测起步较晚,经过30a的发展,现已发展到物理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从间断性监测逐步过渡到
6、自动连续监测。监测范围从一个断面发展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全国。一个以环境分析为基础,以物理测定主导,以生物监测、生态监测为补充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并逐步迈向标到较大改善。为了保障人们呼吸清新空气、饮用干净水、享受放心食物,必须进一步加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染的防治力度,安全处置危险废物,确保空气、饮用水、地表水、海水、土壤、生物多样性、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的环境安全。2.1 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监测站监测能力
7、主要以能否开展现行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各种监测技术规范中列举的监测项目来衡量。一、二级站具备各项目监测分析能力(水和废水监测7l项、降水监测12项、空气和废气61项、土壤固体废物监测12项、水生生物监测3类、噪声震动监测6项),三级站尽可能具备各项目监测分析能力,并应根据当地污染特点开展相应监测项目。资料开展常规要素监测的站点明显增加。从1995年至2001年,空气质量监测站从370个增加到1145个;地表水监测站从1078个增加到1244个;环境噪声监测从1131个增加到142
8、0个;海洋监测站从63个增加到93个;地下水监测站从111个增加到643个;生态监测站从16个增加到54个;酸雨监测站从185个增加到704个。2.2 环境监测网络与自动监测系统我国的环境监测网络多为管理型(按行政管理体系建立),同时也组建了以环境要素为基础的跨部门、跨行政区的监测网络,如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网、“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网、全国酸雨监测网、沙尘暴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