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秽史”问题浅析

《魏书》“秽史”问题浅析

ID:35644730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06

《魏书》“秽史”问题浅析_第1页
《魏书》“秽史”问题浅析_第2页
《魏书》“秽史”问题浅析_第3页
《魏书》“秽史”问题浅析_第4页
《魏书》“秽史”问题浅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魏书》“秽史”问题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魏书》“秽史”问题浅析《魏书》“秽史”问题浅析  摘要:《魏书》的秽史问题,在其成书及流传过程中多次被学者们追究与讨论,这也使得《魏书》在“二十四史”中独具魅力与价值。然而究竟其“秽史”与否,还需结合《魏书》的编撰者、南北朝史风及时代特点来给予公平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魏书》;秽史;辩诬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门记载少数民族政权的著作,《魏书》是现存叙述北魏历史的最原始和比较完备的资料,也是历来被学术界认为是“二十四史”之中颇受争议的一部正史。  《魏书》成书之后引起的风波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是北齐三位皇帝都相继过问此事,并且在其后世的流传过程中,分

2、别进行了三次修改和两次重撰;第二个影响就是在“众口渲然”中《魏书》“秽史”名声的产生与定论。其中“秽史”名声影响所及,直至今日。  《魏书》的“秽史”名声先后经过李百药、李延寿的铺垫与渲染,又由刘知己以及宋人刘?、刘恕等人的“升级”,最终在清朝乾嘉时期经由赵翼、章学诚等人的整理研究对《魏书》“秽史”说进行了定论。与此同时,《魏书》的“秽史”问题在后世的追究与讨论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也不断彰显出来,不少人拍案而起,为之“伸冤”,其中不乏像周一良这样的史学名家。而首次公开为《魏书》进行辩诬的是《四库全书》,以纪昀为代表的四库馆臣,在仔细梳理考证各家史书的基础上,结合南北朝时代的历史背景,加之

3、以合情合理的推论,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以官方口吻为《魏书》的“秽史”之名辨诬。总结起来,各家为《魏书》“辨污”的观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从《魏书》编撰者来看  《史通通释?古今正史》记载:“齐天保二年,敕秘书监魏收博采旧闻,勒成一史,又命刁柔、辛元植、房延?、眭仲让、裴昂之、高孝干等,助其编次。”[2](P365)可见《魏书》是由魏收主要负责,由多人编撰而成的,只因“秽史”问题导致的修史风波,以及后几次修改,也由魏收负责,向来史家没有拿《魏书》作为官修书,其原因在此。此外,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参与《魏史》修撰的史臣,多非史才。《北史?魏收传》云:“收所引史官,恐其陵逼,唯取学流先

4、相依附者。其房延?、辛元植、眭仲让虽夙涉朝位,并非史才;刁柔、裴昂之以儒业见知,全不堪编辑;高孝干以左道求进。”[1](P2031)《魏书?前上十志启》及《自序》篇中明确提出其史“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后二表一启”,成于他一人之手,也表明纪传部分是多人合作的结果。由是知魏书发凡起例虽在伯起,而列传之修撰亦经终手。诸人多非史才,芜冗之处故不应收一人独  尸其咎矣。[3](P237)  我们暂且不论《魏书》到底是官修还是私修,而其体例与内容确实多多少少带有些官方与时代色彩。在此基础之上,试论魏收生前屡屡受人批评责难,甚至在去世之后遭到被人撅冢抛尸的厄运,岂不有失公平?  二、从北朝

5、史风来看  早在魏收编撰《魏书》之前,前人也曾进行过魏国国史的修撰,但是流传至今的史料却很少,魏收《魏书》几乎成了唯一的一部。魏收在修史过程中所征引的史料具体已不可考,据《史通通释?古今正史》[2](P364-P3650记载,大致有:始于道武帝时邓渊撰《代记》十余卷;太武帝时,崔浩等续撰《国纪》三十卷;文成帝时高允、刘模又奉命续撰,亦称《国纪》,均为编年体;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李彪、崔光等为史官,始以纪传体的形式修撰魏国的史书;后又有刑峦、温子升、晖业等续补各朝的史事,三人分别撰写了《孝文起居注》、《孝庄纪》三卷和《辨宗室录》三十卷。北齐建国以后,接受了这些史书,这也使得魏收的修撰《魏书》

6、的时候有所参考与借鉴。这些史料中,对《魏书》修撰影响最大的当属邓渊和崔浩。[5]  现今不少学者认为无论是邓渊之狱还是崔浩国史之祸,所谓“备而不典”、“暴扬国恶”,是指国史所录的一些拓跋故事,如《魏书?序纪》中记载献明帝死后贺后被其父昭成帝收娶,所以贺后先后所生既有献明帝之子,又有昭成帝之子,诸人行辈既为兄弟,又为叔侄。这些拓跋旧事在昔本为旧俗使然,无关风化,在今看来则不合常道,有悖人伦。邓渊之后,魏太武帝曾两次下诏续修国史。但是邓渊的前车之鉴,使得众史臣在修史任务面前显得忧心忡忡。不得已,太武帝第二次下诏云:“命公留台,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从实录”[6](P824),这实际上是太武帝

7、亲自承诺不会重复出现邓渊史狱,以安史臣之心的表现。而后崔浩不负所托,受命十年,国史告成。结果依旧重蹈覆辙,死于修史。至此,直笔实录就成为修国史中的大问题。邓渊、崔浩事件阴影难消,修史之风难振。及至东魏,魏收受修史之命,虽然拓跋先人事迹已失去敏感性,但是执政者所关注议论的仍是直笔问题。他们自然知道不许直笔则无良史可言,允许直笔又惧扇扬褒贬。齐神武帝高欢曾戏语魏收“我后世身名在卿手,勿谓我不知”[7](P486)。在此等压力之下,魏收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