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物探折射法波法勘探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

工程物探折射法波法勘探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

ID:35627105

大小:827.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4-03

工程物探折射法波法勘探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_第1页
工程物探折射法波法勘探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_第2页
工程物探折射法波法勘探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_第3页
工程物探折射法波法勘探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_第4页
工程物探折射法波法勘探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程物探折射法波法勘探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工程物探折射波法勘探实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黄真萍编著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资源与城乡建设系二00九年22目录第一部分折射波法基本原理和方法…………………………1一、折射波法基本原理…………………………………………………1二、折射波法观测系统……………………………………………………2三、折射波分层解释的法………………………………………………2第二部分折射波法实验说明………………………………..6一、资料采集仪器设备和参数……………………………………………6二、记录仪采集的主要参数指标………………………………………7第三部分折射波法实验内容

2、……………………………….9一、现场仪器布置………………………………………………………9二、实验仪器的调试-----地震数据采集软件说明…………………9三、实验步骤……………………………………………………………11四、实验数据的整理和编写实验报告…………………………………12第四部分折射波勘察课程设计说明……………………….13一、编辑、滤波和人工拾取折射波初至等地震处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13一、现场仪器布置………………………………………………………9二、实验仪器的调试-----地震数据采集软件说明…………………9三、实验步骤…………

3、…………………………………………………11四、实验数据的整理和编写实验报告…………………………………1222第一部分折射波法基本原理和方法一、折射波法基本原理以水平界面的两层介质进行简要的说明,假设地下深度为h,有一个水平的速度分界面R,上、下两层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且V2>V1。如图1—1所示。从激发点O至地面某一接收点D的距离为X,折射波旅行的路程为OK、KE、ED之和,则它的旅行时t为:(1—1)图1-1水平两层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为了简便起见,先作如下证明:从O,D两点分别作界面R的垂线,则OA=DG=h,再自A、G分别作O

4、K,ED的垂线,几何上不难证明∠BAK=∠EGF=i,因已知,所以:(1—2)即和(1—3)上式说明,波以速度V1旅行BK(或EF)路程与以速度V2旅行AK(或EC)路程所需的时间是相等的。将式(1—3)的关系和式(1—1)作等效置换,并经变换后可得:(1—4)这就是水平两层介质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它表示时距曲线是一条直线,若令x=0,则可得时距曲线的截距时间t0(时距曲线延长与t轴相交处的时间值)(1—5)式(1—5)表示出界面深度h和截距时间t0之间的关系,当已知V1和V2时,可以求出界面的深度h。22二、折射波法观测系统根据折

5、射波场形成条件和特征,折射波观测系统必须避开盲区,且要把接收部分尽量放到待测地层折射波区范围。当水平层状介质满足折射条件的前提下,固定一个激发点,将排列沿测线由近及远进行时距观测,将得到由浅入深各层介质的地震波信息。在地震记录上可观察到各层介质折射波的动力学特点,从而判别层间干涉、波形置换特征。在时距曲线上将反映出各层介质折射波运动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为了消除表层不均匀及界面起伏的影响,往往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如图2-2所示,同一观测地段分别在两端O1和O2点激发, 图2-2 此观测系统采集

6、的地震记录,可得两支方向相反的时距相遇曲线S1和S2。AE段折射,O1O2接收,EA段折射,O1O2接收。其优点可弥补单一时距曲线的不足,可以从不同方向反映界面变化。三、折射波分层解释的法折射波解释法是常用的地震折射波解释方法,它是针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采集发展起来的解释方法。t0法解释的主要原理与方法如下:t0法又称为t0差数时距曲线法,是解释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当折射界面的曲率半径比其埋深大得很多的情况下,t0法通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且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如图1—3所示,设有折射波相遇的时距曲线S1和S2,两者的激

7、发点分别是22O1和O2,(a)(b)图1-3t0法折射界面示意图若在剖面上任意取一点D,则在两条时距曲线中可以分别得到其对应的走时t1和t2,从图中可以得到:(1—6)且在O1和O2点,时距曲线S1和S2的走时是相等的,称之为互换时,用T表示,则有:(1—7)当界面的曲率半径远大于其埋深时,图中的△BDC可以近似地看作为等腰三角形,若自D点作BC的垂直平分线DM(DM即为该点的界面深度h),于是有:和(1—8)将公式(1—6)中的t1和t2相加,并且减去(1—7)式,再将(1—8)式代入后可以得到:(1—9)式(1—9)便是任意点D

8、的t0值公式,由此可得D点的折射界面法线深度h为:(1—10)令和则式(1—10)可以写为:(1—11)22因此只要从相遇时距曲线中分别求出各个观测点的t0值和K值,就可以得出各个点的界面深度h。从上述的公式可以看出,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